前代的皇帝没有成算 不晓得提前在京城准备好空地扩建粮仓 又怎么能责怪我们这些大臣!

……不过 这个数字的确是惊人的。自大安迁都北方之后 由南向北的漕运已经是朝廷绝对的命脉 决定了整个华北生死存亡的大血管。究其根本 在自然条件迅速恶化之后 淤积了大量权贵与军队的京城是根本无法自给的但是 如果海运也能运输数量相同的粮食 那政治意义可就大不一样了。

穆祺沉吟片刻 又向下一滑 果然看到了意想中的内容:

【巨大数量的粮食极大的冲击了保守的大安朝廷。而这种冲击还远没有停止事实上 这三百九十万石的粮食仅仅是海贸威力的冰山一角而已。当时浙江江苏及淞沪一带的棉布陶器及丝绸的生产已经极度兴旺 甚至因为技术革新而出现了生产过剩的征兆。

为了解决过多的布匹与陶器铁器 当时的浙江巡抚海刚峰秉承内阁阁员穆祺的指示 与东南亚的暹罗、缅甸、吕宋等国及英占天竺签订了一份大额的供销合同 约定以工业品交换粮食 并由海商承运到天津港口 史称穆-海协定。】

……说实话 在后世文献中看到自己的名字还是蛮羞耻的 尤其是什么“穆-海协定” 听起来就很不正规。即使以穆祺的脸皮 一时也不觉微微一红。

不过他转念往好处一想 迅速又心平气和了:

名字古怪又怎么样呢?反正又不是我背!

【不过 因为双方都没有国际贸易 所以签署的条约其实相当之粗糙。用后世的话讲 就是没有设置兜底条款如果按条约的字面理解 那么双方的贸易是没有金额上限的 无论江浙供应多少工业品 海商都必须吃下;同样的 无论海商供应多少粮食 大安也必须吃下。违约的赔款极为苛刻 双方都很难承受。

如果以通常的眼光看 这个无上限合同其实没有什么问题。大安是一个农业国 农业国哪里有嫌粮食多的?而彼时的东南亚则是万国辐辏的海贸聚集地 海商们无论拿到多少工业品都可以顺手倒出去 一

本万利。当时的英吉利与西班牙荷兰等正打得热闹,正好用中国的廉价工业品倾销死这些老冤家。

但执行的结果嘛,却是完全超乎了双方的预料。海商们没有预料到沿海工业技术进步速度的狂猛实际上,在海刚峰大力引入新技术并充分组织劳力之后,仅江浙一带的产量便超越了十年前全国的总和,增产的潜力几乎无穷无尽,完全的予取予求;但大安同样也没有预料到东南亚的极度富庶、农业技术的进步,以及英吉利的持续不做人海刚峰给内阁的公文中引用海商的原话,认为换来的粮食大概在五十万石上下;为他背书的穆祺则认为,起码可以有一百万石的收入;但他们都没有想到,英吉利人完全可以把天竺及周遭小国的最后一粒粮食给榨出来,填饱资本永无休止的大嘴。】

穆祺毫不意外的捏了捏鼻梁,心中微有起伏。

带英一向的大缺大德是丝毫不出他的意外,简直是世界贸易史上的日经操作。唯一有些惊讶的反倒是海刚峰的升迁速度八年九年的时间内从县令爬到正部级的巡抚,甚至有资格代替朝廷与海商谈判这个飞升速度简直比原本历史还要匪夷所思,足以叫进士出身的科甲官员都道心破碎。

这就是先天名臣圣体吗?

……而且吧,从这个什么历史论述来看,人家海刚峰能迅速爬到这个位置,还真不是靠了臂膀和关系。所谓平淡里见真章,其余的不说,单单“淞沪的工业生产”一行小字,隐匿的便是足以彪炳千秋的大功劳现在的松江府可不是后世的上海,因为水道密集河流泛滥,一切经济活动都很难开展;如果不是海刚峰费尽心力疏通水道兴修水利,绝对不可能有什么“工业生产”,更遑论后来之“大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