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记得这楼里的人原来也没这么团结啊。

“《改革三部曲》还有吗?我要两本!”被禁售的地方刚一解禁,当地群众蜂拥而至,仿佛要把落后的时间都补回来。

“这个……我怎么感觉……跟咱们厂里这么像呢?”

“你看看是不是?”

“对!你看这个,政策跟他们说的不一样,他们是骗咱们的!”

“那……那这怎么办?”

“咱们去告他们!一直告,告到有人管!”

几个穿着破旧衣服,脸冻得通红的男人,拿着手里凑钱买回来的改革三部曲。

本来,他们买这本书是为了骂这个作者的,想看看这个作者到底用什么忽悠的他们厂里改革。

改革改到最后,把他们全都改革下岗,甚至连下岗费都没有。

结果看完发现,他们厂里的改革不就是《华尔街奇遇记》里那个主人公侵吞国有资产的方法。

所以,不是改革是错的,是他们厂里的改革是错的。

原本他们以为,国家是支持他们厂里的,现在看来,是厂里欺上瞒下。

他们应该联合起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走,咱们找人去!”

十月份,天气已经逐渐变冷,但是再冷的天,也没有人心冷。

十一月,东北日报刊登一篇报道,某国营企业,以改革名义,侵吞国有资产,霸占员工退休金过亿。

目前涉事人员已全部逮捕归案,追回国有资金八千六百万。

举报群众根据《华尔街奇遇记》,发现工厂改革的猫腻,才避免了更大的经济损失。

这桩案件给了全国很大的警示,各地都开始自查自纠,防止出现类似情况。

各种各样关于《改革三部曲》的新闻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收获的编辑张博又重新过来跟李稻花约稿来了,这次不管李稻花写什么,他们都要按照千字十的最高标准来约。

只要求李稻花的下一本小说一定要给他们收获。

李稻花脸色有些古怪,她下一本已经决定要写《重生之一生一世一双人》了,这小说……可不太适合收获啊。

别说收获了,北平文学都不太适合,她都做好准备,北平文学不收的话,她就去《故事会》投稿。

反正故事会本来刊登的就是些浅显易懂的故事,还有各种各样的民间怪谈。

只是她这样的表情让张博误以为是她不想在收获刊登,毕竟上一篇小说《董乐成功学》,她本来投的是收获,收获给的千字太低,才转投的北平文学。

“您放心,我们这次绝对诚意满满,只要达到刊登标准,就按千字十。”

厉害了,北平文学现在给李稻花的也就是千字八。

“行吧……”看来,这本重生文学要好好写了,不能让收获失望啊,她可是个有信誉的人,这点可以问北平文学。

第23章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华尔街,伊恩,他留下来的一万多,只有很少的钱用在自己的身上。

每天依旧跟人合租在特别偏僻的小区里,穿的衣服也是破破烂烂的,那身定制西装被他小心的挂起来,需要的时候才会穿上。

这一万多,他是要用在刀刃上的。

《华尔街奇遇记》刚公布具体出版时间,伊恩就开始活动,到报纸上刊登广告,甚至还笨拙的自己写读者来信。

当然,也是因为他确确实实是把《华尔街奇遇记》看了好几遍,每天练习仪态的空隙,他会选择看奇遇记来放松和激励自己。

作为一个标准的底层人,伊恩写的读者来信更加真情实感,再加上他笨拙的话语,更加能印证这封读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