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让普通人知道,慈善事业还能这么做,他们岂不是要翻天。
很快,《名利场》和《时代》关于李稻花的专题报道出炉,跟其他报道不同,他们是实打实的去采访了李稻花本人,并不是捕风捉影。
这种隐藏一部分真话的报道,比全都是假话的报道要更权威,也更令人信服。
李稻花没有拿走奖牌的事情也写了出来,在此之前,电视和媒体,都没报道李稻花拒绝了诺奖。
哄堂大笑,酝酿了两个月,结果得主拒绝了,这对诺奖绝对是打击。
你不给,跟你给了人家不要,这是两码事,后者代表,李稻花更强势,诺奖专业性再次受到打击。
诺奖也急啊,你凭什么拒绝,我们不允许你拒绝!
有报纸试图挽尊,说是诺奖不颁发给人品低劣的人。
没用,诺奖得主也不是人人都是圣人,被钉死了人品低劣的可不是一个两个。
其实也不对,对他们来说,这些人算不上人品低劣,人无完人,有点缺点不可避免,诺奖看的是文学本身。
哎,这就自我打脸了,更何况,还是那句话,诺奖不是不颁发,是颁发了人家不要。
就这样,报纸上围绕李稻花展开激烈讨论,李稻花的生平也被挖出来,各种真真假假的报道。
国内的一些报道也被他们直接引用过去。
李稻花家里,也有负责人打电话给她,让她要不就接受奖牌了吧,获奖也不容易。
经过这么长时间,李稻花也冷静了很多,说:“让我接受也可以,颁奖词修改了,并且道歉,不然我就不拿,他们爱给谁给谁。
到时候提起来,看是谁丢脸。”
在让人丢脸这方面,李稻花是遥遥领先,毕竟,她可是靠这个起家的,人不能忘本。
诺奖那边也不同意李稻花的说法,双方就这么一直僵持着,1985年就在这样的僵持中度过。
过年的时候,李稻花都没敢出门,想让大家忘了她,得再有一件重大事件来转移人们的视线。
这一天并不太遥远。
临近过年的时候,李柱子和李三柱他们回老家去了,他们的舅舅去世了,这个舅舅对他们还是很好的,他们要回去奔丧,正好这几年一直没回家,回家祭祖去,过完年才回来。
家里只剩下李稻花和欧阳远,两个人,干脆就直接在外面的饭店提的年夜饭,省得他们做。
李三柱上路之前给张青山打电话,说他们要回去,得回家住。
张青山也知道他们要回来,劝李三柱在李柱子家住,他家,恐怕是住不安稳,也住不习惯。
“我家有什么住不安稳,住不习惯的。”李三柱不以为意。
第99章刨祖坟
“哎呀,我……我跟你们城里人说不清,你先回来,等你回来就知道了。”张青山挂了电话,继续忙自己的事情。
回来的路上,李三柱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不让他住自己家呢?大不了就是多花点时间打扫嘛。
他们这次回来的人不少,打扫也用不了多长时间。
转过几次车,好不容易才到了村口,李三柱扶着自己的腰,感叹,这山里回来一趟真不容易,交通也太不方便了。
李柱子在旁边说:“你忘了,以前这路比现在还差,咱们不也过了几十年,这么快就忘本了?”
李三柱笑笑,回想以前,确实不容易,不容易他们也只能苦中作乐。
要不怎么说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呢。
在北平,他们想去哪里都方便的很,还有地铁,更快,在这是想都别想,大巴车也破破烂烂的,不知道是哪里淘汰下来的旧车。
即使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