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常盈栀,李暮歌是真的颇觉惊喜,她没想到能从民间找到如此优秀的谋士。
常盈栀以前多是被世家聘请,为世家贵女教书习字,后来她父母双亡,丈夫也死了,只留下她一人,她便干脆找了个道观,成了一位坤道道士。
常家算不得世家,家中有底蕴但早已没落,所以常盈栀算是寒门出身,她还有个哥哥,读书天分一般,年近三十才去考科举。
然后倒霉的常家郎君,正巧碰上了太子门生舞弊。
不知道是考上了名次被人顶了,还是压根没考上,最后放榜,榜上无姓常之人。
那位常郎君认为是前者,这些日子没少写诗抨击科举舞弊之事。
文绮楼到了李暮歌手上后,她立刻开始有意识得搜罗那些民间对科举舞弊意见很大的寒门学子,举办文会,供给他们笔墨纸砚,让他们写出对太子和科举现行制度的不满。
文绮楼借此再次开始门庭若市,不光有人流如水的好生意,李暮歌还借此接触了不少真有才学的寒门学子。
一箭双雕的好事,加上有大公主联络的言官挡在前面,皇帝和太子也没有功夫处理民间声浪,李暮歌真是赚尽了好处。
她培养了几个寒门子弟,让他们借此事扬名,等再开会试,有名声在外的基础,他们定能考上。
李暮歌将事情算尽了,但想法和实际中间,还差着一个落地过程,中间的具体操作,全都是由常盈栀接手,李暮歌只需将想法告诉常盈栀,就能放开手,在国子监好好读书了。
会用人真的比什么都强,读书干活儿两不误的李暮歌真切体会到了知人善用的好处。
现在所有人的目光都被聚集到了太子门客舞弊一事上,连国子监里,这些日子也常有人谈及此事。
甚至连宁泽世都被惊动了,特意来文绮楼找李暮歌,问她打算做什么。
李暮歌被问得一懵。
“小舅父为何要这样问,此事与我有何干系啊?”
李暮歌真不觉得她有那么大的能量,还能左右朝政了。
她现在是打算对付太子,可对付太子肯定不能她自己上,太子和魏王不同,想要扳倒太子,必须从根上开始铲除。
太子羽翼颇丰,而李暮歌这把刀还太小,砍不断太子的羽翼,所以从一开始,李暮歌就物色好了当刀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