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的效果立竿见影,只需要眼睛凑过去看一眼,什么都能明白。
宁泽世还好,付太医当场就想将唯一仅有的显微镜带走,遭到了李乐景的反对。
付太医都想坐地上撒泼打滚要显微镜了,还好李暮歌说,有第一台显微镜后,接下来就能成批量的组装,等之后再有第二台,绝对给太医院配上。
不光是第二台,农学院年后才能建成,所以这段时间造出来的显微镜,可以全都放到太医院去。
同时,李暮歌也提出了要招收医学生的建议。
会科学种地的人,大庄没有,医生,大庄也很缺!
李暮歌还提到,完全可以让农学院和太医院联动一下,农学院帮太医院更好的种植草药。
实现人工养殖草药。
人工养殖的草药,药效肯定是没有野生草药好,但量大啊,有很多草药,它们在日常中十分必须,又不是如人参一般,十分看重个体药效的,等熬成汤,搓成丸子,人工养殖与野生草药之间的差距,几乎为零。
有显微镜这根胡萝卜在前头吊着,付太医对收学生的事情完全没有丝毫意见。
原本的太医院里也有不少医学生,现在创办一个医学院,直接拿过来就能用。
只不过真要是弄出个医学院,原本的太医们就要辛苦一些。
原本的医学生在太医院内学习,就是打打下手,学一学家传的医术,从太医们身上很难学到有用的医术,除非他们入了太医的眼,成了太医的亲传弟子。
现在医学院的教学方式,就是让所有太医,都将自己的本事拿出来,平等教给每一个医学生。
当然,人的能力有高有低,上同样的课,学生学到的东西也会不一样,真正精妙的本事,不是太医们想要教,就能教给学生的。
教了也学不会。
所以是现代的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叠加上了亲传师傅与弟子的关系。
那些学得快,天赋高的学生,就可以拜入太医门下,学更多本事,天赋一般的学生,学学太医们平时教得知识,也够他们钻研一辈子了。
不过在新鲜事物出现后,总会有一些人抱着老旧的东西不放,认为新的永远比不过旧的。
农学和医学两个学院建立的过程并不顺利,国子监的博士与太医院的太医们中,都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愿意看见两者存在。
反对的折子纷纷飞向李暮歌的桌案,还有御史弹劾李暮歌的折子,认为李暮歌这是在改变祖制,且是往坏的方向改。
种地的庶民与看病的医工,全都是低贱的行业,怎么能跟学子们一样,形成专门的派别,甚至安排官员前去授课?
国子监读书的学生,身上大多是有功名的,就算没有功名,那也是世代簪缨的家族出身。
一群庶民与医工,凭什么与国子监的学子们有同样的待遇!
这是尊卑不分!
起初只有几个御史在此事上弹劾,后来相似的声音越来越大,形成了巨大的舆论。
甚至坊间都开始有人在谈论,一群种地的庶民与身上没有功名的医工,凭什么与士族平起平坐。
士农工商,农与工就该低士族一头!
然后在混乱之中,又有人说起了商业街,说新安县的商业街里,给了商贾们很多便利,听说商业街的法条在制定的时候,询问过商贾的意见。
商贾低贱,他们怎么能碰政事!
这下子是真炸开锅了,农、工与商三个群体,竟然敢和士族对上,疯了不成?
李暮歌还没提过让商贾可以科举的事情,长宁就已经先一步炸开锅了。
“现在事情闹得这样大,整个长宁到处都能听见有人议论此事,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