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二话不说,收拾收拾就走人了,绝对不留在西北跟凌家共存亡。
杨家现在已经元气大伤,远不如从前,真要是牵扯到这件事里去,那以后长宁可能就没有一个杨姓世家了。
等凌长寿发现不对,亲耳听见父亲路上遭遇山匪袭击而亡,儿子和宫中贵妃勾结,闯入凤仪宫意图对皇帝不利,被太子当场射杀,连带着魏王世子也一起陪葬的消息后,距离凌老将军死那一天,已经过去十天了。
十天时间,凌长寿感觉天地骤变。
安家和苏家同时得到了消息,立马开始召集自家兵马,对峙凌家与赵家,西北决不能跟着凌长寿一起去死。
凌长寿的反应和李暮歌猜测差不多,当天就直接反了。
明目张胆造反,一脸发了数条檄文,怒斥当今皇帝李麒不做人,有关李暮歌的檄文,只有一两篇。
李暮歌怀疑之前凌长寿就准备檄文了,只有最后一两篇是他名下幕僚现写得。
西北一有动静,西南的军队立刻开始调集,而长宁则发了广告天下的旨意,言明西北军的士兵被乱臣贼子蒙骗,不知他们在做什么,只要愿意投降,朝廷当既往不咎。
投降不杀算什么仁慈?真正的仁慈是,你只要愿意投降,哪怕你真做了反臣,你照样能重新做人。
李暮歌是尽她所能,将冲突压到最低限度,让人尽量少死一点儿。
西北军的普通士兵是真的惨,钱没有,装备不够精良,天天跟异族拼杀,最后什么都落不着,还被迫成了反贼了。
李暮歌对底层百姓永远抱着一份善念。
不过这一份旨意并非全数赦免,她只是说不追究那些人当反贼的罪,不代表不追究一些兵痞借此烧杀抢掠做各种坏事的罪。
此旨意一出,天下哗然,不少人暗中骂李暮歌身为储君,过于心慈手软,也有人说李暮歌未来定然是一代仁君。
在沸腾的舆论之中,宫里死了一大批皇嗣与宫妃的事情,硬是没有溅起一点儿水花,连长宁城都没出,就没了声息。
长宁城的大臣们也更加担心西北出事,除了那些宫妃的家人外,竟一个询问宫变一事的人都没有。
李暮歌对这些大臣知情识趣的表现很是满意,转头又让穆盈栀暗中操控人手,将舆论焦点往凌家不忠一事上转移,顺便还着重强调了一番她爱民如子的人设,让那些有良心,不打算跟着凌家造反的兵,趁早叛变。
没人在乎那些小兵,所有人都觉得,一群大字不识几个的兵卒,只需听从将领们的命令即可,谁知转眼,姜芝林率领的部队长驱直入,攻入西北。
凌长寿说要造反是在四月,平息此事是在五月,不过三十余天,姜芝林就杀到凌长寿面前去了。
一路走一路收容改邪归正的西北军,姜芝林是越杀,手中的人越多。
她砍了凌长寿,并将逃往胡国的凌家人一一抓回来砍头,彻底结束此事时,时间才将将迈入六月。
解决完凌长寿,姜芝林立马递信到长宁,请朝廷尽快派新的西北将军过来接替,她一刻不敢多待,马上回朝。
那模样,生怕多留片刻,就被人误会也是要造反。
想要与姜芝林好好亲近,拉近关系的安苏两家人,就眼睁睁看着姜芝林像是有人追杀她似得,忙不迭跑去长宁城了。
六月份,天气已经热了起来。
姜芝林按照往常惯例,将乱臣贼子的头颅送入长宁城,给朝廷百官以及陛下交差,为防止头颅腐烂,不知道往里洒了多少石灰。
当李暮歌看见凌长寿的头时,只看见一个白花花的石头块。
只依稀能看出是凌长寿的模样。
“很好,确实是贼子头颅,姜小将军立了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