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今天 James 的长篇大论里有一句话她是赞同的。他说,人应该趁着年轻去创造更多可能性,也应该多听取来自不同方的建议。
南漪想着,登录“Tell Me”,发了一篇吐槽贴。
【悉大研究生毕业,现在在做咖啡师,今天被人说教了,说我应该找个朝九晚五的办公室工作,不开心 TuT】
发完帖子,很快有网友回复。看着屏幕上一条条肯定和安慰自己的留言,南漪终于怅然了些。
她刷了一会“Tell Me”,忽然想到吃饭前姐妹群聊里的话题她忘记回复了,打开微信,果然是铺天盖地的未读消息。才吃了一顿饭的时间,她们就在里面聊了几十条。可令南漪没想到的是,群内话题从吴小言一周一度吐槽老板大会,变成了程了的狂躁周末。
程了工作顺利,没有感情上的烦恼,能让她一秒暴躁只有她的爸妈。然而他们一家人每次争执的却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程了爸妈思想守旧并且控制欲强,奈何女儿早就“放飞自我”,于是他们看程了各种不顺眼,经常从早上一起床就开始念叨她,最后两方争执不下,闹到不欢而散。
硬要把两个派别合并到同一屋檐下确实不合乎常理,所以南漪完全可以共情程了的处境,毕竟她和父母也有同样的问题,之所以现在相安无事是因为中间相隔八千公里。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这句话和拍照是同样的道理。
距离镜头远些,场景和氛围就可以自动修饰人脸的许多细节和瑕疵,可如果凑得近了怼脸直拍,那么照片放大后一定是你不敢直视的模样。
南漪替程了头疼了会,继续翻看错过的聊天记录。
【程了:我想自己搬出来住了。】
【吴小言:了了,这句话从你毕业之后说了太多遍了。】
【程了:你说的没错,I feel so sad for myself.】
【吴小言:哎呀,你别这么说啦!那你这次好好想想嘛,决定搬出来之后我们去墨尔本陪你搬家咯。】
【程了:可是跟他们提出来又会吵架,而且他们不会理解的。】
【吴小言:那你还是要说出来啊,不然还真的永远跟他们住一辈子啊!】
【程了:啊!我想到吵架已经开始头疼了。】
【吴小言:所以你只是害怕吵架而已!别怕宝贝,跳出舒适圈!姐妹接住你!】
看到“舒适圈”三个字,南漪打了个冷战,今天她的磁场可能和这个词犯冲。
好在吴小言今天做了善事,说了几句贴心姐妹话,暂时稳住了程了的情绪。见问题被解决,南漪便没有再加入这个话题。
可就程了这个问题看,“跳出舒适圈”又仿佛很重要。她忽然想到什么,在三人群聊的历史记录里输入舒适圈。
点击搜索,词条弹出,南漪发现在群里说最多这三个字的是吴小言。
第一条还是在她们刚刚本科毕业的时候。
【吴小言:完了完了,你们都要继续读研,只有我要跳出舒适圈了!】
本科毕业那一年,吴小言不想继续读书了,她为了抓紧时间申请移民,边考雅思边到处找公司实习。谁知刚毕业遇到的第一个中介就踩了雷,险些耽误吴小言的签证,她一怒之下自己去查资料,查着查着竟然觉得有趣,于是就做了中介这一行。
可所有工作做久了都是枯燥乏味的,一旦在自己工作得心应手便会令人感到舒适,做了一阵子吴小言又开始纠结起来。工作这些年,与她打交道的都是中国留学生和几个固定的学校,连和移民局来回发邮件都是那几句相同的内容,吴小言感觉自己很难进步。仿佛被困在一片温泉池水中,安逸又隐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