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燕庸的视角:
她垂泪,诉苦。
可李燕庸并不理解她苦在哪。
她在世家府里过着宗妇的日子,还大权在握,夫君还是炙手可热的新贵,是嫡长子。
有什么可闹的?
又有什么可苦闷的?
所以,他以为是她借题发作想要闹脾气,博关注不懂事,所以心下烦躁。
他只以为是女儿家闹脾气。
李燕庸那时候才从灾民那赶回京城,见过了太多饿肚子的饿殍,所以完全共情不了蔺照雪,只冷冷警告她:
不得已的事很多,你的日子好得太多,别不知足。
可这封信里,她那边的视角却是:
婆母生着重病,李燕庸去赈灾不在京城,他树大招风,保不准要被参一本。
李燕庸不在府里,她身为管家娘子,必须守好李府,独当一面。
除了应付一天天来府里探听消息的人,卖消息的丫头小厮
舅父还趁着李燕庸不在,整日找茬子。
为了让府里安定,她不是要防止被舅父把事闹大波及李燕庸,主动去跪祠堂,便是拿自己嫁妆去填李府的账。
蔺照雪当时还挺着个大肚子,心力交瘁。
因为精疲力尽,差点滑胎,瘦了一大圈。
差点滑胎,崩溃大哭的那日
李燕庸这个主心骨,撑着蔺照雪坚持的念头,总算回来了。
她心下一松,想和自己的夫君诉苦。
但他却只是斥责她,说她不知足。
李燕庸心中狠狠一震。
他恍然。
他盯着她的字迹。
他似是才发现了什么不对劲的地方。
李燕庸开始一封封地把所有的信全都拆开。
时间长到,蜡油都滴干了,他的指尖都变得极为干燥。
可眼睛却一眨不眨,只认真专注地看着信:
有蔺照雪爱屋及乌,亲力亲为伺候他重病母亲的事。
有蔺照雪执掌中馈,和各个心怀叵测的亲戚斗智斗勇,心力交瘁的事。
有蔺照雪为他含辛茹苦诞下独子,难产落下病根,外加孕期不被丈夫重视,却也都没叫过一点苦。
甚至把他对儿子的那份忽视和亏欠,一起补给了儿子,怕他和儿子生疏,长大儿子恨他。
里面是蔺照雪的苦难。
是李燕庸从未涉足却都有参与的地方。
后宅的事,多如牛毛。
蔺照雪却没让他担心过。
蔺照雪其实,从来都不是一个会多事的人。
相反,真正的蔺照雪,和李燕庸记忆中的她不同。
她是个最悉心,最能忍痛,从来不给他添麻烦的人。
她处处为他考虑。
所求的,不过是个夫君的关心。
她做的事,早早就超过了妻子这个身份所应该做的事。
可他呢?
却从来都没有关心过她。
他只照着传统婚姻,男主外女主内,按部就班地进行婚姻。
从没有用过心,看到她的付出和想法。
她所求的是两同心。
想要夫妻二人相濡以沫,共扶持白头。
想要的是以爱为基础的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