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攸宁笑:“那以后我当司机,你就坐旁边陪我,这叫有效分工。”
“你不嫌吃亏啊。”
“不嫌。”他依旧箍着她,“附近有没有好吃的餐厅?”
“饿了吧。”
“有点。”
“那我带你去吃麻辣香锅。”她终于笑了下,“不过,你要做好心理准备,这家店的老板也特别热情。”
。
蒋攸宁第一次光顾这家“辣行”,进门直观的感受就是人多。如果说老板招呼客人的热情还能消受,那食材的热辣对他来说则是更大的挑战。
刚吃了一半,额上已汗意细密。于燕递过纸巾:“……要不要给你点碗面?”
“……不用。”
“我失策了。”她不无抱歉,“上回你连小龙虾都不吃,肯定受不了辣。”
蒋攸宁否认:“我不吃是因为懒。”
“可你又喜欢吃河虾。”
“河虾不用手剥。”
“……”
“我说错了?”
“没有,是这个道理。”于燕提起自己之前来这里吃夜宵,牙里塞进半颗花椒壳,现在补好了总可以大快朵颐。蒋攸宁听完:“过几天去攸文那里复查。”
“有友情价吗?”
“复查基本免费。”
“……哦。”
蒋攸宁见她动筷的频率不高,等了会儿,给她满上饮料:“难怪你推荐这儿,菜的味道是不错。”
“嗯。”
“但你的胃口不太好。”
于燕这几天就没怎么好好吃过东西,被他戳破,笑着问:“那你看我瘦了吗?”
他没答,眼里只有关切。
于燕在他的关切中感到一丝窝心,想起刚才抑制不住的冲动:“其实我本来就想去找你,但你突然出现,像天降神兵,我的烦恼就全都不见了。”
“不见不代表它们被解决了。”他像在劝说,“如果是工作上遇到的麻烦,我不保证全部能懂,但你在我面前发泄,至少可以毫无顾虑。”
于燕停下筷子,他却夹了好多菜给她:“慢慢吃,吃饱了才有力气说。”
。
于燕之前看过一句话,大意是爱情应当使人的力量和感觉更丰富,并且的确正在使人丰富。面对蒋攸宁,她还不敢直接拿爱情的意义说事,但倾诉的勇气,却在他的鼓励下渐渐明朗。
“我要从很远很远开始说起。”
蒋攸宁点头:“放心,我准备好了。”
于燕已经吃完碗里的肉和蔬菜:“你还记得上次你跟我提过的那篇文章吗?”
“精神病院那篇?”
“嗯。”
“当然记得。”那是她难忘的三天,印就万余字长文,让他受到触动的同时也窥见她心底的隐秘。
于燕握着揉扁的纸巾:“我妈妈去世之后,我一直很惧怕精神病这三个字,哪怕去外面读书,一想起村里人的风言风语,就很排斥回家。毕业工作后,我接触了一些和医疗相关的话题,但总是聚焦综合医院,鲜少提及专科医院。
“说来好笑,在做这篇特稿之前,我对精神病院的印象还停留在影视剧中的蓝白条纹的病号服,以及疯疯癫癫不知所云的病人,而当我真正走进它,才发现它不该,或是不能只是被作为艺术作品中或讽刺或戏谑的符号,因为在这里的每一个病人,背后也都有一个抓心挠肺的家庭,而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家属和病人除了寄希望于相对科学的药物治疗,更想得到的是医生的人文关怀。”
于燕提起那个想要出院而产生暴力行为的病人:他是那年刚上大一的学生,被诊出重度抑郁后,接受了医生的建议住院治疗,入院那天,她也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