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的路上,刘主任跟他们确认下午的安排,是去见今年已经98岁的郭成祥老人。
于燕和小梁交接资料时,就对这事迹印象深刻。郭成祥是地道的靖县农民,84年和政府签订了四万亩荒沙地的承包合同,开始了与荒沙的斗争。35年时间过去,荒沙地变成绿洲,而即将百岁的他依然在指导着70岁的儿子、48岁的孙子植树造林,就连在省城上大学的曾孙,每逢寒暑假也会来帮忙。
老人能享四世同堂的福气,也诠释了愚公移山的毅力和担当。采访中途,他忆起往事,动情地说:“那时候我们在路上吃馍,一口水还没咽下去,风沙刮来,就立马闭眼闭嘴,把馍塞进口袋。沙子要是弄脏馍,就没法吃,嘴要是脏了,用水漱口也浪费……后来听说政府有扶持政策,我真是开心,哪怕是这辈子搭进去了,也得把事干好,我年轻时候吃过的苦,绝不能让孩子们也吃一遍,不然,这日子还有什么盼头?”
老人年纪虽大,但头脑清晰。他给他们展示这些年积累下来的老照片,陈越挑了几张作为素材,等老人儿孙回来,又给他们照了全家福。临走时,郭老让他们把带来的礼物拿回去,于燕推辞,只觉这点微薄的心意配不上对他们一家子的敬重。
行程结束后,三人和刘主任道别,回到招待所洗漱完,约了去面馆吃面。
童珊胃口难得很好:“一天下来,我感觉精神受到了洗礼。”
“真实的故事是最动人的。”于燕笑,“今天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接下来就要亲身体验了。”
“……啊?”童珊一时没明白。
“我跟刘主任提了,他也同意,明天下午我会加入治沙造林工作组。”
“可我们不是还要采访女子民兵连队?”
“是,明天上午采访完,我就她们一块种树,后天再跟组去铺沙障。”
“……这两天太阳都很大。”
“没事,”于燕说,“我一个人够了,你有更艰巨的任务。”
这次特稿是六月刊的重头戏,为了配合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主题,接下来还要去其他省市考察采访,榆林作为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站,开篇奠基必须详实出彩。
于燕觉得童珊的工作状态回来了些,也是该考验和锻炼她的基本功:“掐头去尾,不算赶路时间,我在这最多也就三天半,小梁病好之后,之后的采访还是他们的。所以你要抓紧整理资料,尝试写下初稿,他们已经在这和五六个团队进行了交流,你要细读他们的工作日志,捋好顺序和侧重点。”
童珊筷子停住:“……我写?”
“对,你先写,写完了我会看。”于燕话没说完,转向旁边,“你干什么?”
“对焦,”陈越摆正相机,“注意你的表情。”
“……”
“OK。”他火速转移对象,“来,珊珊,给你也拍张油泼面写真。”
于燕无语:“你是真的闲。”
“闲怎么了,我又没耽误正事。”陈越放好相机,“我明天中午就走了。”
童珊说:“一路顺风。”
“谢谢。”陈越冲她笑笑,转头提醒于燕,“你当心点,长时间室外活动别中暑了。”
“才五月初,怎么会中暑。”于燕记起他要去新疆团建,“你安心玩,要是体验不错,我也休年假去旅游。”
“得了吧你,你哪怕是去出差也舍不得多待。”
“不可能,出差有差补,我为什么舍不得?”
陈越呵了声,见她吃得食欲大开:“你要不要再点一碗?”
“够了。”她看他,“你怎么不吃?”
“我减肥。”
“那你该点个小份的。”
“我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