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1 / 2)

“他今天下午门诊,说没时间。”

“哦。”于燕拿发圈绑了个马尾,侧头去看窗边的景色。

五点结束的门诊,蒋攸宁离开医院是一个小时后。

师母打电话让他一定要过去一趟,他骑了摩托往那边赶,到时天刚刚擦黑。

“够快的啊。”戴秋娆从厨房里探头,“饿了也得忍着,今天我下厨,速度堪忧。”

“老师找我?”

“不然呢?”

“秋娆。”戴焕中的妻子制止了女儿,“攸宁,今天有记者来采访,你老师应付客人应付一天了,我怕他精神不济,你去帮他说几句吧,省得出错。”

“不是三点半开始?怎么这么久?”

戴秋娆:“看我爸的人那么多,排队都得排半天。她们来的时候,我爸老同学正好在,然后卫生局的,研究所的,还有你们科室的同事。”她看了眼墙上的时钟,“六点二十进去的。”

蒋攸宁洗了手,敲开书房门。

开门的是院办的秘书,他全程都得陪着。

“攸宁。”戴焕中心情似乎很好,并不像师母所说的有些疲惫,“给你介绍一下,这是风相杂志的于记者,童记者。”

他看向于燕,和她视线交汇。

“这就是刚才提到的蒋医生,”戴焕中语气骄傲,“他是此次肺部健康研究项目的重要参与者,所在的临床团队为项目贡献了很多重要数据,在我们科室的年轻医生里,他的能力是数一数二的。”

于燕附和:“名师出高徒,您的学生当然优秀。”

“让你见笑了。”戴焕中乐呵呵的,“不是我王婆卖瓜。别的学生我也夸,但这个我得多夸几句。”

于燕说了声是,当然,然后朝蒋攸宁伸手:“很高兴认识您。”

蒋攸宁觉得她今天看上去有点不太一样,但具体哪不一样他又说不出来。

他对上她的职业笑容,不知道她是真高兴假高兴:“……我们不是早就认识了吗?”

第11章 微信

戴焕中看看这边,看看那边:“怎么,你们跟我说暗语呢?”

“没有,”于燕弯唇,“我和蒋医生之前见过,加上今天,我认为该有一次正式的问候。”

她看向对面,仿佛在问:是吗?

蒋攸宁短暂地握了下她的手:“是,我也很高兴。”

“这样啊,”戴焕中笑,“那敢情巧。”

蒋攸宁不知他们在他进来前谈了什么,但他一落座,话题似乎并没中断。他拿起紫砂壶给众人添了些茶水,还没往椅背上靠,就听老师说:“攸宁,刚才于记者对流调挺感兴趣,我记得你去肺功能组帮过忙吧。”

蒋攸宁回想起六年前的冬季:“嗯。”

于燕问:“流调的工作量很大吗?”

“我那时主要在乡下做数据分析,感觉还好。可量化的基础工作一般由研一研二的学生负责。”

“我看过部分流调人员的回忆,一个研究生在半个月内完成血样采集两千余例,贴了一万一千多个标签,拧冻存管盖也达到六千多个……”于燕放缓语速,“这种工作强度是具有代表性的吗?”

戴焕中:“基本上是这样,流调团队要联系各地医院,也要深入山区、城镇、农村,进行细致的入户现场调查和严格的肺功能检查,因为采样点数量多,分布广,人手就不够,一天十二三个小时的工作时长是必须保证的。”

于燕可以想见那种辛苦:“加上调查时间集中在冬季,气候条件也为此增加了难度吧。”

“是,即使大家在白大褂里穿最厚的棉袄棉裤,也冻得直发抖,热水成了稀缺资源。”戴焕中指了指面前的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