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现在莘欣然的继母可能不太清楚莘欣然如今身处何地。但若是知晓之后,他不远万里找上门来。而当今圣上又以仁孝治国,继母也是母,到时候就算他们是有理的一方,可能也无处伸理。
这件事可大可小,往小了说,可能会拆散二人;若是严重的话,荀文林可能会剥夺掉身上的功名也说不准。
这倒是最棘手的地方。也许是荀文林多虑了,毕竟他们老家离京城这么远,千里迢迢的路程,莘欣然的继母断不可能放下家中的一切事物来逼莘欣然就范,同村里的汉子结婚。
莘欣然是他未过门的夫郎,他们虽说是没有具体的信物,但村里的各个人家都是见证人。可到时候就怕路途遥远,他们二人有嘴说不清。
想到此处,荀文林的目光从低着头无措的绞着衣角的莘欣然的身上扫过,看着莘欣然一副无忧无虑的模样,荀文林默默的祈祷可千万不能出乱子啊!
等四人吃完早饭,便收拾着准备去书院。
日子仿佛又回到了去年冬天,小院里只剩下陶青和莘欣然两人,无所事事的二人开始凑在了一起,便暗戳戳的开始搞事情。
莘欣然脑袋中的故事多,奇思异想,二人一合计,便打算把莘欣然脑袋中的东西写出来。
关于二人的想法,在书院笔耕不辍写策论的叶胥和荀文林是丝毫不知,二人面对夫子突然间布置的课业忙得恨不得一刻钟分成半个时辰来用。
第86章 二人分工明确:陶青负责……
二人分工明确:陶青负责将莘欣然脑袋中的奇思异想写出来。
之后二人又不知在何处找到了两张纸、笔和墨条, 毕竟他们家中有两个读书人,纸和笔墨之类读书人必备的东西虽不能说是随处可见,但若是仔细寻找, 还是能找到一些的。
于是在叶胥和荀文林不在的这小半个月,还真当让二人捣鼓出来了一些名堂。
他俩找到了一家书肆,将写出来的给掌柜的看之后,掌柜的觉得东西新鲜, 便大胆的尝试了一番, 没想到成效不错, 虽不能说是卖断货了,可每次印刷之后都能卖完。
暂且不说捣鼓着写话本的两人,再说在书院苦读的二人。
可叶胥和荀文林的日子却没有陶青和莘欣然那般悠然自得,过了节之后,离春闱的日子便越来越近了,书院中明显的弥漫着一股名为紧张的气氛。
这种紧张的气氛在平日中显现的最为明显。最典型的就是连平时不太听话的那些纨绔子弟, 也开始老老实实的夹起了尾巴做人, 生怕自己太过嚣张而引起注意最后免不得一番教育。
最重要的是,若是他们像平日一样毫不收敛的吵闹,若是被夫子发现了定会以不务正业的理由, 让他们回家思过, 到时候少不了他们的父亲的一番“爱的教育”。
这般紧张的气氛显现在平时用功学子的身上则表现为夫子授业完毕后, 便会被学生们拉着不放手。
就连叶胥抓住夫子询问策论的次数也多了不少, 更别说是天赋一般的学子, 这些时日的夫子们也是忙得脚不着地,恨不得连吃饭的时间也省出来,只为将自己肚子里的知识多传给学生一些。
身为夫子见到学生们这般用功,他们心中也很是满意。知道努力了好啊, 且不管努力的目的什么,努力了总是会有收获,且不论大小,总归是对这些学子有益无害。
时间过于紧张,叶胥和荀文林除了刚开始的那一个小半月回来时只会了陶青和莘欣然二人一声,说是最近一个半月他们很大可能不会回来了,只能等临近春闱时再归家。
陶青和莘欣然也知晓这其中的利害,他们一行人千里迢迢的来京城求学,为的不就是能参加春闱,有个好成绩,二人对此也没什么意见,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