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2 / 2)

都是抗干旱的农作物,且收成也比水稻多。还有一种叫做西红柿的农作物,此处的用处良多。这些都在海外。”

接着怕是茅荣郅不相信,叶胥拿出了纸,上面画着土豆、红薯、玉米、西红柿这些农作物的形态,并一一阐述这些农作物对于百姓和国家来说的重要性。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无论古今,都是至理名言。

谁也不知道叶胥最后同皇上说了什么,只知道叶胥在御书房待了将近一个时辰,等叶胥从御书房出来后,陛下便叫来了工部尚书。

在这个政治权利高度集中的时代,若是皇上愿意做一件事情,实施起来的速度是相当的恐怖。

当天,皇上便组建了一个小队,队伍中多是武力高强的侍卫,还有几个嘴皮子比较溜的文官。

次日,这些人便带着一些瓷器、丝绸、茶叶等传统物品出发了。

紧接着便是这一届的状元叶胥升官的消息,从天子近臣这个从六品的官职变成了楚庭正六品的知州,这种明升暗降的操作看呆了一众朝臣。

令他们惊讶的是:听说这还是叶胥主动要求的,也不知这叶胥是不是脑袋不太灵光,放着好好的京官不做,放弃天子近臣的位子,跑去楚庭做知州。

旁人都是想留在京城还留不下来呢,他倒好,跑去偏远地区干知州。

其实对于叶胥去外地做官这件事,茅荣郅是第一个否决的。

原因很简单:从这件事情上来看,他知晓叶胥应当是个人才,可能他的才学不如舒老,但他的见识可不是什么人都能比的。

像他说的这些稀奇古怪的农作物,茅荣郅就从未见过。

现在遇见这种棘手的事情,叶胥能帮忙想出解决的办法,那下一次他也能琢磨出新奇的点子来解决。

这样想着,茅荣郅是不会轻易放手这么个好苗子,让叶胥去做地方官,可是他架不住叶胥再三的请求。

他记得叶胥当时说:“陛下,楚庭现下这个情况,臣认为臣现在赴任,事情些许会有转机。”

茅荣郅承认叶胥说的有道理,叶胥去了楚庭,楚庭的万千百姓些许不会忍受饥饿,可是他也不太想这么一个总会以一个刁钻的角度来完美解决事情的宝贵臣子。

但是他也不能以自己的一己之私来牺牲楚庭万千百姓的性命。

若是叶胥不那么固执的坚持非要去楚庭,茅荣郅一定会派个人去楚庭解决问题,但是完成度的好与坏,茅荣郅不能保证。

茅荣轩想:以叶胥这个奇思妙想的脑袋,他一定能完美的解决掉这个事情。

茅荣轩理智上认为叶胥去楚庭是最好的办法,但是从情感上出发,他并不想让叶胥去,但是他身为一个皇帝,必须要为他的子民们着想。

最终茅荣郅还是同意了叶胥的请求,但不同的是,茅荣郅并未按照叶胥的想法给他一个七品县令,而是改成了正六品的知州。

笑话,本来外地做官就已经很辛苦,再者叶胥并没有犯什么事,茅荣郅根本不可能给叶胥降职。

虽说茅荣郅对于叶胥去楚庭任职的行为很是放心,但是架不住意外发生,叶胥临走时,茅荣郅还是塞了一些银票给叶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