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2 / 2)

都是定理了,用在这个地方应该没毛病。

叶胥当时也是胡说,让他一个理科生搞政治,属实是有些难搞。

即使叶胥在书院的一年时间里被迫灌输了不少关于这方面的东西,但叶胥也只是觉得自己懂得只是皮毛,并不能说的上是运筹帷幄, 但是举一反三这个道理他还是知晓的。

其实在书院中写的策论, 很多都是叶胥根据他现代所生活的国家现状分析一下,之后再带入具体的场景,这样叶胥才得到夫子们的重视, 以至于那些都觉得叶胥是可塑之才。

叶胥想:他这也算是吃了之前国家处理事情方法的一个福利, 真是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

因为叶胥身处的时代, 是一个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而最新专家挖掘出来的东西可追溯到八千年前。

一个有可能拥有八千年历史的国度,也曾经是世界的中心,制度管理什么的都是比较完整,正好给了后人借鉴历史的机会。

叶胥想:历史上好像是有个朝代也是国库空虚, 官员富得流油。敌人都打到了面前,国家没有银子抵抗外侵,但皇上仁慈,并未强制抄家之类的行为,而是让官员们自愿捐款,结果却没几个人愿意捐款,最后被灭了国。当然那些不愿捐款的官员,也没有什么好的结局,最后也是死的死,残的残。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国家都不在了,子民又怎么可能安好无损的生活。

叶胥当时听完这个史事,之后感觉很不解,做了那么久的官员,难道忘记了自己科举时的初心了吗?

难道读书人的最终理想不是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何就变得这么自私,人都死了,守着那些黄白之物有什么用,叶胥实在是想不懂那些守财奴的心理。

叶胥想到这,斟酌的回道:“应当是!”

因为这个朝代的商业并没有与外界互通贸易一说,依旧是内部消化,那么这些钱财应当只是一个内部循环。

茅荣郅听到叶胥这么说,心中便有了数。

叶胥见自己回答完之后,茅荣郅便不说话了,见茅荣郅不说话,他也不敢轻易挑起话题,于是空气中再次静谧了起来。

茅荣郅是在心中想:他该怎样做才能让那些狡诈的老家伙乖乖的把手中的钱交出来。

商人还好,就是那个他的宗亲,茅荣郅觉得他要从长计议一番。

茅荣郅想了许久,觉得对待这些老狐狸,不能用寻常的办法,要出其不意。对待老狐狸的方法做好要流氓一些。

想到这茅荣郅在心中便有了计较。

然后便传旨让茅荣轩进宫一趟。想到茅荣轩,茅荣郅觉得还是亲弟弟用着顺手。这事让别人来他不放心。

茅荣郅在等茅荣轩进宫的这段时日,又招来了暗卫首领,让他去查查哪个王爷郡王最有钱,那些个最穷些,最好把他们的库房位置打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