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1 / 2)

当然,他知道程翰良是断不会写的。

哪知,程翰良一听,扬起嘴角,笑得气定神闲:“自白,我倒是可以给你写一份。”

李琅玉觉得不可思议,但见对方当真动起笔来,心里存着狐疑,最后拿来一看:

“当年走马北平西,遇小郎,年尚七。玉兰梢头,纸鸢看儿嬉。那得别离逐桃柳,再回首,无绝期。今朝与子着红衣,翻罗帐,衾襦湿。俏倚南风,折尽满城枝。念取深恩恐相负,寻归处,盼君栖。”

愈读愈不对劲,刁泼淫秽。

程翰良笑着看他由好奇转疑惑,再到恼怒成羞,将那张纸揉成皱巴巴的一团,连带着柚子皮扔进桶里。他焦躁道:“你让我回来有什么事吗,不会只是吃场饭吧。”

程翰良微微一怔,其实还真是只为一场饭,但他没承认,只说:“兰兰明天要去菩乾寺住段时间,你去送送她。”

一樽风月为君留>>35

菩乾寺在外城城郊处,开过去得要三个小时,住持是素真大师,在每年庙会时节开斋诵经,给一些难民提供米粥。而寺庙后排是处公共房子,搭建修造费来自捐赠的香火钱,里面住着一群流浪孩子。

程兰差人带了两摞书,以及些许蔬菜种子,在河边那有片菜园子,由庙里的僧人打理。

李琅玉翻开几本书,都是简单的唐诗、认字及算术内容,遂问:“你去教他们?”

程兰点点头,道:“素真大师也会帮忙,那些孩子挺可怜的,没有家也没亲人,流浪在外落下病也没法医治,好在这边僧人愿意收留,有些快九岁了,我便想着让他们识点字。”

听程翰良说,程兰在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去菩乾寺,大概住上两个月,这边的住持僧人跟程家关系也一向很好。两人来到寺门口,几个僧人见到程兰,熟稔地将他们带到里面。张管家将行李差给僧人,便留在车上等着。

程兰带李琅玉先去了住处,发现有几家太太也来了,围在一起做枣泥包子,小孩子见到程兰很是开心,缠着她求讲故事,一大帮人有说有笑,李琅玉坐在他们旁边,女人之间的话题不好插嘴,偶有些太太拿夫妻之事逗他,他躲不过,只能干笑应付,好在那时程兰去了别处。

吃了点充饥的,李琅玉随程兰去了后院,一棵百年古松下,有位僧人在扫地,瞧模样比其他人有威望。程兰喊他“素真大师”,原来是这菩乾寺的住持。

三人寒暄一番过后,便进了内殿。程兰想拉着李琅玉去求签,李琅玉叹口气,说没什么可求的。其实并非无所求,而是他不信。事在人为,又岂会因签的好坏而改变。

素真大师在旁笑道:“年轻人不信命也是好事。”

“抱歉,唐突了。”毕竟是人家寺庙,说起这些总归不合时宜。

李琅玉围着内殿转悠了一圈,发现有处高而长的柜子立在右边墙上,其中插满了大小一致的抽屉,每个抽屉上还贴着姓名。

李琅玉问道,这是什么。

素真大师回答他说:“百愿匣,里面是各位施主求的愿,年初时让寺中弟子帮忙整理,多的便放在单独匣子中,其余则都在这最后一列。”

李琅玉一排排望过去,忽地发现程翰良的名字,大概七行二十二列的位置。“程四爷也常来这里?”

“以前程小姐来这都是他陪同的。”

李琅玉不免有些好奇,程翰良会在那匣子中放着什么,他求的是一生福禄,还是百岁长寿,亦或者是为了程兰。都有可能。他突然想去一探究竟,而这种急切想了解的欲`望却不知从何而起。

约莫过了十分钟,程兰来找他,脸上不似之前轻松。李琅玉察觉到此,先与素真道好别,带着她出了寺门。

两人往住处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