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恨铁不成钢的眼神悄咪咪盯住刚从外面赶回来的公子扶苏:你看看人家!

扶苏却是抿了抿唇,目光有些茫然。

唉。

上首的帝王暗自叹了口气,看向天幕中云锦的眼神又多了丝惆怅。

他现在对这个惊才绝艳的后辈感情很复杂,用安夏平日摸鱼刷萌番视频时的话来说,就是

唔,有点想生他。

-

博物馆的参观动线做得很流畅。

首先是科举由隋至元代的创立发展时期,然后是明清的成熟完备时期,最后是科举由童试至殿试的全部过程细节。

天幕上,安夏边走边看,脚步算不上快,但仍是让不少人急得脑门直冒汗。

“黄兄,刚过去那登科提名录你看全了吗?我怎么好像看到了咱俩的名字。”

“我也看到了一点,但夏天姑娘走得太快了,实在是没看清。”

“哈哈哈,恭喜文兄,中得一甲状元!”

“陈兄乃是榜眼,同喜同喜!”

“咦?这几个读书陶俑看着怎么好生眼熟……”

“不是准备带进墓里的吧?那边有人葬他爹的时候,专门给穿了双秀才靴,这会儿都快疯了。”

“不是,这‘九十岁附生亲供甘结’上是我的名字?”清朝位面,袁姓书生如遭雷劈,“我考到九十岁都没中吗???”

“八股取士怎么了?刚路过那小孩凭什么骂咱???”朱元璋无能狂怒。

……

一圈绕下来,天幕下有人欢喜有人愁,有人迷茫有人忧。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宋朝之前的位面,无数寒门学子心驰神往。

“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刘彻皱眉,“这宋代,未免有些过于极端了点啊。”

“武举的内容怎么这么少?”

武周年间,终于在武举专区看到自己名字的武皇陛下看出了些不太妙的苗头,思索片刻后召唤出了系统。

【我了解不多,但开端应该是因为大怂吧。】

安夏走出展厅,找了个地方坐下,再次打开了专业论坛。

【科举这个东西,虽然确实是个了不得的制度,对华夏的影响极大,但再好的制度,也得看用的人是谁。】

“……”

宋朝位面齐齐黑脸:这是又要开始骂他们了?

【隋朝虽然初步确立了科举制度,但在当时来说,根本没有人重视,世家依然势大。

到了唐朝,“五姓七望”仍然高高在上,李渊重拾科举制度,李世民增加考试科目,武曌这才创立了殿试、糊名、武举制度……

不过,当时代的变革来临之时,旧势力或许腐败,但绝不虚弱。一直到唐中后期,世家依然把持着一股不小的力量,甚至连科举取士的渠道大多时候也一直掌握在他们手里。

而之后】

说到这儿,安夏停顿了一会儿,移开镜头先一步审阅了一遍接下来要放的资料。

“……这么看来,实行科举制也没有家主想得这么严重嘛。”

等待期间,有不少世家子弟躲在角落里小声嘟囔。

素来是蛇鼠一窝的同族们齐齐点头赞同:“对啊,考试总归是要有人负责的,只要都是咱们的人,选谁不还是咱们说了算?”

说得倒是也有些道理……

周围人正想松一口气,安夏的声音却再次响起

【天街踏尽公卿骨,内库烧为锦绣灰!整首诗里,也就这句不值得可怜。】*

安夏纠结许久,最终还是在莫名的冲动中放出了《秦妇吟》全诗,但只是在镜头前停留片刻便赶紧撤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