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说两句风凉话。”谢瘸子期待的说道:“说不定建康他们去农村历练一段时间,就长进了呢。 ”
苏晴也在一旁附和,“爸说得有道理。下乡生活很锻炼人的,建康和桂英以后肯定会大有长进。建康和桂英懂事一点,妈你也能少操心一点。”
这话倒不是敷衍,下乡知青中的人才,是真挺多的,只要有心,就能得到改变。
原身是71年16岁下的乡,那个时候的知青,还是满腔热情。有大半的人,都抱着支援农村和向农民学习的态度去的,是真觉得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能大有作为。
原身所在的知青点就有一个扎根派的老大哥,人家下乡干农活,不叫苦不叫累就算了,下工了还组织其他知青,教队上的孩子读书,后面他们大队就成立了一个简单的小学。
到了结婚的年龄,这位知青大哥就娶了队上的一个女孩,还把她媳妇培养成了村医,努力给她媳妇申请卫生所……
扎根派的红红火火的过日子,想离开的也没有停滞不前,那个时候哪怕没有高考,也有人在默默看书学习。
不管是想留的,还是想走的,只要内心有想法,下乡的日子都能把他们打磨得更加有光泽。
只是原身太随波逐流,既排斥留在农村,又没有很强烈的回城的想法,觉得自己肯定回不去,在乡下待了几年,也就增长了吃苦耐劳的能力。
苏晴也没指望,谢建康他俩能在农村完成什么思想的蜕变,只要变得更能吃苦一点,对生活的辛苦容忍度更高一点,能自己独立解决问题,不要一有事就叫妈,就已经是给王翠芬解决麻烦了。
但此刻大巴车上的谢建康,却在小声对谢桂英说道:“我想回家了。我也想爸妈了。”
怕被同车的人听到,谢桂英只能小声附和,“我也想。”
长这么大,这还是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的羽翼,独自出来闯荡。
谢建康低垂着头,情绪低落,“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厂里去年和今年都没招聘职工。”谢桂英无情的提醒。
他们厂大是挺大,但发展这么多年,人员和机构已经很臃肿,甚至很多岗位,都是为了塞人特意设置的。
去年和今年下乡和回城的政策,是开始松动,但国内的经济并没有大爆发,不会突然多出大量的岗位。
因为僧多粥少,工作反而更难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