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音,他外祖父白老太爷就是贩盐发家,他多多少少接手了外祖父的产业,也确实做了一些官商勾结的事,八贤王这是在劝他及时收手,莫要为了个人私利而危害国家利益,可那时候的顾廷烨正是朝中新贵,先帝面前的红人,连八贤王都不放在眼里,更遑论乖乖听话把嘴里肥肉吐出来。

如今想来,当初还不如听从八贤王的话,既能在八贤王面前卖个好,也能全了年少时的一个夙愿。事到如今,侯府家产已被抄没,当年盘剥来的巨额家产,不过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可悲可叹,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月亮逐渐西落,天边翻起了鱼肚白,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射进了监狱,狱卒们也开始忙碌,今天,顾廷烨的一生即将走到尽头,在走出监狱大门时,顾廷烨看到了来送自己最后一程的妻儿,他心头有千言万语想对明兰诉说,但开口却只是一句:“明兰,你说,大宋何时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呢?”

明兰睁着哭红的双眼,摇了摇头,“我也不知道。”

第115章 无人生还(知否x包青天)三 当年债 90 靖康

尽管顾家遭受了灭顶之灾,一家之主顾廷烨也命丧黄泉,但剩下的人依旧要好好活下去。明兰清点了顾家抄家以后剩下的家产,欲离开京城这个是非之地,与孩子们搬去京郊的小雨庄居住,却又遭到了顾家宗族的刁难,顾家宗族以她身为外室身份,孩子身世不明为由,要将她赶走,家产却要留在顾家充公,明摆着是欺负孤儿寡母,幸好顾廷烨临死前留下书信一封,保住了明兰和孩子们的合法身份,两个儿媳的夫家沈家和张家又派人前来撑腰,才帮助明兰保住了剩下的家产,但即使如此,大房仍是被顾家宗族狠狠搜刮了一笔银子,算是买明兰母子平安。

明兰与孩子们搬去小雨庄以后,老老实实过起了耕读之家的日子,眼下顾家虽已无官身,而且因顾廷烨这场官司,顾家人三代人不得出仕,但明兰仍是十分重视孩子们的教育,把孙子们都送进了京郊的学堂读书,儿子们学着收账、经营、做买卖,明兰则亲自带着儿媳和孙女们纺纱织布做针线,小日子倒也安稳。

老崔头他们都夸明兰有盛老太太遗风,一己之力撑起整个顾家,明兰却明白,如今顾家的境况,比当年的盛家差了十倍不止,当年的盛家并不缺财帛,盛老太太和三房打完争家产官司以后,也拿回了盛老太爷留下的大部分家产,加上盛老太太自己的嫁妆,表面上是孤儿寡母抱团取暖,实则并不缺钱花,而且盛纮身家清白,只要延请名师好好教育,待盛纮高中之后即可带全家出头。

而明兰面临的却是侯府家产大部分被掠夺的窘境,如今为节省开支,全家女眷都要日夜做活,孙儿们虽有条件上私塾,但读书读得再好也不得科举,明兰心里的打算是,好歹让孩子们诗书传家,等传到第四代,哪怕自己这个当家主母已经不在人世,顾家儿孙仍有复兴家族的希望。

毫无波澜的平静生活日复一日,明兰的第三个孩子也到了娶妻成家的年龄,这次进门的儿媳妇是小桃的幺女,虽比不上两个出身名门的嫂嫂知书达理,却和小桃一样心地善良、吃苦耐劳,明兰十分满意。

三子成亲那日,常嬷嬷和蓉姐也来小雨庄喝喜酒,此时常年也已病逝,蓉姐同明兰一样做了寡妇,常嬷嬷苍老了许多,眼睛里一片浑浊,再不似从前那般透着精明的光,她身形佝偻,蹒跚行走,身边只一个小童搀扶,行至明兰身前,常嬷嬷让小童给明兰磕头见礼,明兰这才得知这是常年的庶子,听常嬷嬷声音细弱如蚊,明兰即知她这些年也过得不好。两人拉着手说了不少知心话,说得明兰几乎要潸然泪下,常嬷嬷却急忙让明兰不要哭,今天是大喜的日子,喜婆婆落泪不吉利。

这便是明兰和常嬷嬷的最后一面,常嬷嬷离开后,当年冬天就逝去了,仿佛常嬷嬷是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