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大人叹了口气,道:“朝廷重农轻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如果大家都去打工了,谁又会去种地?到时候没有粮食,又有人饿死了。”
袁夕想起这个世界低的让人无力的粮食产量,也不由有些唏嘘。
这个世界粮食的亩产折合成现代的斤数,只有亩产两百斤,云州这边以小麦为主,好一些的良田能种出200多斤小麦,次一些的田地产量甚至只有一百来斤。
粮食产量少,就是为什么这里的人一天只吃两顿饭的原因。
想多吃点儿没有啊!
粮食产量这么低,如果还不重视农耕,只怕这个国家也要完了。
想到这里,袁夕开学想现代那些提高产量,发展农业的想法。
肥料他是不会弄的,这里的农肥主要靠人畜粪便,和腐烂的枯叶。再来是杀虫剂,他也不会弄的,说起来也是让人无语,他来到这个世界之后才知道,这里的人杀虫竟然是靠人手捉虫,和青蛙小鸟吃虫子除虫的。最多就是撒些草木灰,而草木灰只对一些虫子管用,对大部分虫子都是没用的。
再来就是杂交和嫁接,嫁接他倒是懂得,以前在部队里,闲的时候他还亲手嫁接过果树,可以提高果树产量,缩短结果年限。不过,杂交就需要专业人士花费时间弄出效果了。
“大人,我倒是知道一个可以提高粮食产量的法子。”袁夕道。
宁大人一听,便来了兴趣,问:“是什么?你快说。”
“我的老家有一种技术,从已经开花结果的母树上截下一根枝条,接在小树上,这根枝条第二年就能开花结果。”袁夕说了嫁接技术和杂交小麦,杂交水稻技术,最后道:“可惜我只会嫁接,弄不出杂交小麦和水稻。不过,相信大人手下应该有许多能人,只要朝着这个方向研究,几年之后定然能弄出高产量的粮食的。”
宁大人和宁启明已经听得目瞪口呆,感觉就像是在听神话故事一般。
“把一根树枝接在另一棵树上,这真的能活吗?”宁启明有些不可置信。
袁夕肯定的点头,道:“能活,我曾经弄过,等来年开春,我可以亲手示范给大人看。”
听他说的这么肯定,宁家父子也不由更加信了几分。这袁夕还真是有几分神奇。
“不知你老家在哪里?竟然有这等神奇的技术。”宁大人感叹道。
若是真如袁夕所说,可以提高粮食产量,那对天下百姓,对朝廷来说,都是天大的好事。
“不瞒大人,我的老家在海外,今年四月,我乘着海船漂洋过海,想来大渊朝做点生意,谁知道却在海上遇到了风暴,所带的货物都沉到了海里。”袁夕说到这里,叹了口气:“那些货物是我这几年来的大半积蓄,一下子都没了,让我有些受不住打击,加上一个人来到异国他乡,手下的人都没了,便有些自暴自弃,于是变卖了身上剩下的一些东西,到处吃吃喝喝,走走看看,走到昌平县的时候,遇到我夫人,才有有了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袁夕说着,双目泛起了泪光,似乎是回忆起了当时的情景,感动的道:“我夫人因为家里只生了他一个哥儿,所以从小被村里人排挤。但他却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被打击的胆小怕事,而是在挫折中越挫越勇,越变越强大,还用自己的力量让自己和家人过的越来越好。跟他比起来,我实在是太矫情了,我的这点困难算什么呢?我虽然失去了大半家财,但也从小也没受过什么苦,一个大男人,不过受点儿挫折就要死要活的,实在人太不像样了。”
宁大人和宁启明也是听说过袁夕的夫人的,没办法,当初常子晟把袁夕和李俊从昌平县带过来时,就跟他的那群狐朋狗友说了他们这对夫夫的不同寻常之处,后来袁夕开了福万家超市,知道他的人就更多了,自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