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源的短信还停留在手机屏幕上。
“还好。别担心。”
她不信。
一个字都不信,他一定还在实验室,用咖啡和意志力对抗疲惫。
对抗陈家父子布下的天罗地网。
她不能只是等待,不能看着他独自承受。
周雯重新坐回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悬停片刻。
她打开搜索引擎,输入迅康,结果和之前差不多。
铺天盖地的宣传,精心包装的故事。
找不到任何有用的破绽,陈家做得滴水不漏,她换了关键词。
输入易源,搜索结果立刻被当前的负面新闻淹没。
贪污,挪用公款,私生活混乱,各种帽子扣下来,她往下翻页。
忽略那些刺目的标题。
寻找更早的信息,关于易科生物,关于易源过去的研究。
她记得,易源以前开发过一种针对罕见病的药物。
虽然最后因为资金问题未能大规模推广。
但当时的临床反馈似乎不错。
她尝试搜索那个药的名字。
信息很少。
大多是几年前的新闻通稿,还有一些专业论坛的讨论存档,她点开一个生物医药领域的旧论坛。
页面设计陈旧,用户活跃度很低。
她在搜索框里输入易源的名字,还有那个旧药名。
跳出来几个帖子,时间大多是三四年前。
其中一个帖子的标题是:“有人用过易科那个吗?效果怎么样?”
楼主似乎是一位患者家属。
下面有几个跟帖。
“效果挺明显的,我爸用了三个月,指标稳定多了。”
“副作用不大,比进口药好接受。”
“可惜后来好像没继续做了,买不到了。”
“是啊,易博士人挺好的,当时还亲自打电话来回访。”
周雯的心跳快了一拍。
易博士,他们叫他易博士。
她点开那个说亲自打电话回访的ID。
用户资料很简单,最后登录时间是一年多以前,没有留下联系方式,她回到帖子列表,又点开另一个相关帖子。
这个帖子更像是一个病友交流群的存档,里面提到了几个用过药的患者情况,其中一个ID发言比较多。
记录了用药期间的详细感受,数据变化。
字里行间,能感受到对药物效果的认可,对研发者的感激。
周雯尝试在这个旧论坛里给这个ID发私信。
发送成功,但她不确定对方是否还会登录,她继续寻找。
在另一个医疗相关的问答社区。
她找到了一个几年前的提问。
问题是关于那个罕见病的治疗方案。
下面有一个回答,提到了易科生物的临床试验。
回答者自称是参与者之一。
对易源团队的专业和负责态度评价很高。
这个回答者的账号,关联了一个微博。
周雯立刻点了过去,微博是半公开状态,最近更新是半年前,分享一些生活日常,看起来是一个普通的中年人。
周雯犹豫了一下,编辑了一条私信。
“您好,冒昧打扰。请问您是李先生吗?我看到您几年前在一个问答社区提到参与过易科生物的临床试验。我是易源博士的朋友,他现在遇到了一些麻烦,被恶意污蔑。我想了解一下您当时参与试验的情况,以及对易源博士本人的印象。如果您愿意,是否可以提供一些帮助?非常感谢!”
她仔细检查了一遍措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