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胆大的上前,脚边竟然窜过一只狐狸,翌日天亮,人心惶惶。

百姓不知这句话的意思,惊奇于狐狸口吐人言,经人解释才知道说的竟然是大晋兴盛要燕王登基做皇帝,这可炸开了锅。

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个皇帝都有自己的政令,有人担忧:“我家儿郎好不容易考上荟萃阁,怎么又要换皇帝?冬闱可不能不作数!”

官员们不同于百姓,知晓这是仿照史书的立威之行,看燕王的目光顿时转变,借着抓宁王无诏回长安便罢了,这么急着上位,吃相未免太难看。

夏承烈警觉,时刻做好破城入宫准备。

燕王得知传言,惊悚地辩解道:“我未曾做过此事。”

属下暗自埋怨燕王竟瞒着他们独自行事,分明是不信任他们,跟着燕王几十年,他们还不知道燕王是何脾性?

心机深沉,惯会伪装,坏事都是别人做的,自己撇了个干净,完了还要卸磨杀驴。

“是,殿下,您当然不会亲自动手。”

不知道又背着他们找了谁。

燕王见他们脸色不对,紧忙说:“这也不是我吩咐的。”

是是是,怎劳您开口呢,通常您只旁敲侧击一下,自然有人主动帮您前去,达成目的。

“谁人诬害我!”

燕王大发雷霆,他苦心经营几十年淡泊名利,竟在最关键的时刻毁于一旦。

属下无语,装得可真像啊,此事得利之人唯有他,不是他,难道还能是远在幽州的女帝吗!

“殿下,既然有此机会,不若顺应天命,登基为帝。”燕王不肯承认,他们这些做下属的也只有顺着他,跟他一起演。

果然,燕王假惺惺地说了一堆话表明自己的正义性,最后勉为其难地接受属下的提议。

然而未等他们联系群臣,当夜仍有狐鸣,“大晋兴,燕践祚”之言不绝,扰得众人无法入眠,气道:“燕王增加威信,一夜便够了,这要闹到何时!”

刘绪在相府养病,反正皇帝不在长安,奏折也不入长安,朝会只能面对面干瞪眼,索性请假待在府里。

不少官员登门探望,主要是看刘绪的态度,谁知刘绪一反先前态度,定言狐鸣是有人装神弄鬼,妖言惑众,见刘绪态度陡转,他们便也歇了心思。

第三夜,叫声还未停歇,有人忍无可忍,就是冒着犯禁也要出门抓“狐狸”。

一人出头,其余人也跟随,拿起家里的笤帚、锄头等物就往外走。黑夜里,众人齐心围追堵截,哪知狐狸没抓到,倒似闪过一个人影,“狐狸”溜走,人群里有人惊呼:“这是什么!”

巡夜差役听到动静,举着火把赶过来,火光明耀,一块精致的玉佩跳入人眼,差役收缴了玉佩,赶百姓回家,急忙把玉佩上交。

天亮以后,百官听闻百姓捉狐,抓到装神弄鬼之人身上的玉佩,纷纷前去认,眼尖地指着玉佩叫道:“这不是燕王殿下的玉佩吗?还是先帝所赐!”

众人围拢了瞧,还真是,想不到燕王还亲身上阵,对他感官更加复杂。

燕王属下心情不爽,这种事还劳他大驾,莫非是觉得即将登位,不需要他们了。

刘绪托人给燕王传话,让他不要再半夜扰民。燕王心里苦,崩溃道:“真的不是我!”

“那殿下的玉佩呢?”

找不到玉佩的燕王说不出话,平时都好好戴在身上的,怎么忽然就消失了。

刘绪一传话,果然不再有叫声,夜色回归平静,众人睡了个好觉,起床浑身清爽,有人称在清晨看到燕王的身影,而燕王依然嘴硬地说:“我只是亲自前去捉拿那背后捣鬼之人。”

好吧,你说是就是,别再扰民就成。

消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