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人人嘴上说什么,实际上便是什么,他现在早就是名副其实、一言九鼎、万众归心的天子了。
刘协:“司空在外为朕征战着实辛苦,有良臣如此,何愁我大汉不盛。”
说着这些近乎走流程的夸赞之语,刘协注意到陆离听到这话时,情绪明显比上一次听到他提起刘备时上扬的多。
不讨喜的到底是刘备,还是提起刘备的他,刘协心中还是很有数的。
这边都在安排如何迎接军队凯旋了,可军队那边在回来的路上却出了岔子。
第124章 忘恩负义
在确定了张绣营中的情况, 判断此次诈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之后,曹操在跟对方打交道的过程中不免几番宴请,虽然不会明白的说什么待遇问题, 但这个态度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强有力的安抚了。
跟刚刚投降的人这么不设防, 看起来好像有点太心大了,但也确实是一种表现信任、拉近关系的常用手段。
当年光武帝刘秀就曾经在平定起义后,让投降将领依旧率领旧部,自己不加戒备的到各营地中视察。
但是这种事情最后如果是一个好结果,那自然是如光武帝那般推心置腹的美谈, 可万一对方真的就分分钟给你展现一个诈降表演,那现在的作为就是盲目自信后的活该栽跟头了。
郭嘉不会对着曹操说:“明公这般做太危险了,我们还是谨慎小心吧, 别做这种很有可能让自己丢命的事情。”
这都不是对方能不能听的问题,他当初不选择袁绍的原因中,就包括了对方“干大事而惜身”, 然后跑到曹操这边来却要开口劝对方这样干, 这难道不矛盾吗。
他只是就这件事情表达了自己的关心:“一切毕竟尚未尘埃落定,明公固然有求才之心,也当要以自身安全为重才是。”
毕竟谁都能看得出这里面存在危险,你劝都不劝一句, 咋地,就眼睁睁看着对方在危险里面游荡呗。
对着曹操是关心, 对着典韦就是叮嘱了,他不会越过曹操去命令对方,不说他没有这个权力, 对方也不一定会听他的,他只是让对方这些日子注意一些, 以防万一。
不料他叮嘱完之后,典韦?? 却道:“先生这般,倒是与尚书令颇为相似。”
郭嘉闻言一愣,旋即笑道:“如尚书令那般,难道不好吗?”
曹操走出来听到他们之间的对话,不由道:“如伯安那般自无不好,只是莫要如对方那般唠叨才好,临行前他念叨的我委实头疼。”
虽然人长得是清冷如仙,本人还内心自诩为i人,但一点也不妨碍陆离拥有一张活泼的嘴。
听他怼人的时候是别有一番趣味,被他关心念叨的时候也时常又爱又恨,有的时候曹操都想要跟对方说:别念了,伯安你可别念了。
曹操也不知道对方是年岁渐长后才有的这个毛病,还是从一开始就有了,只是需要亲密度解锁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展示,要是后者的话,先帝啊,臣第一次知道你竟然是一位对人如此有耐心的皇帝。
曹操虽然好似在说抱怨的话,但没有人会去附和这份抱怨。
有些抱怨看起来是抱怨,实际上分明是炫耀,对方这分明就是在说你怎么知道伯安在我临行前关心我了。
同样在临行前被关心过的郭嘉只是保持微笑就够了,可没有被关心过却被多看了两眼的典韦,需要思考的东西就多了。
没有被任何人想起来的曹昂:
被三人凑在一起念叨,留守许昌正在跟荀彧对接事务的陆离差点忍不住失态。
面对荀彧关心的注视,陆离摆手道:“没什么事,只是可能某人正念叨着我呢。”
荀彧笑道:“虽不知伯安口中的某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