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蟹风靡于唐代和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宋明帝非常喜欢吃这道菜,
离长安十分遥远的广陵郡和江陵郡,他们是两个将糖蟹代替活蟹作为土贡的地方,
早年新出的活蟹以快马加鞭的方式进贡,结果都很难活着送到长安!
后来人们用糖腌制螃蟹的办法来保鲜,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而且蟹不会变质,
再加上长江流域的蟹十分适合用糖腌渍,糖蟹就成了两郡进贡首选之物。
但后来糖蟹的做法失传后,后来人就不能理解这种用糖腌螃蟹的做法。
例如北宋沈括。
他在《梦溪笔谈校证》中道:“宋明帝好食蜜渍鱁鮧,一食数升,鱁鮧乃今之乌贼肠也,如何以蜜渍食之?吴郡贡蜜蟹二千头、蜜拥剑四瓮,又何胤嗜糖蟹。
大底南人嗜咸,北人嗜甘。鱼蟹加糖蜜,盖便于北俗也。”
意思是南朝宋明帝喜欢吃蜜渍鱁鮧和糖蟹,一次能吃好几升。
鱁鮧就是现在所说的乌贼的肠子,
怎么能用蜂蜜来浸渍着吃呢?吴郡进贡了两千只蜜渍螃蟹、四瓮蜜渍拥剑(一种小蟹),另外何胤喜欢吃糖蟹。
沈括最后总结为大概是因为南方人喜欢吃咸的食物,北方人喜欢吃甜的食物吧。
从沈括的记载中,宋朝时关于“糖蟹”的加工方法已经失传了,不然,他何以困惑“如何以蜜渍食之”。
而后来陆游的解释更是比较独特。
第五十六章 烩面
《老学庵笔记》中记载,‘沙糖中国本无之,唐太宗时外国贡至,问其使人此何物,云以甘蔗汁煎’,用其法煎成与外国者等,
自此中国方有沙糖,唐以前书传,凡言及糖者皆糟耳,如糖蟹、糖姜皆是。”
意思是唐太宗之前根本没有砂糖,又怎么能做成糖蟹、糖姜这种食物呢,所以写着是糖其实是糟腌。
这样,在九百多年前,糖蟹就引起了纷争。
沈括的理解是指“糖渍的蟹”,而陆游认为是“糟腌的蟹”。
两家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
后来因为一些书籍得以流世,糖蟹的做法才被后人知晓。
比如唐代《北户录》和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书中就有记载糖蟹的做法:
挑选九月的螃蟹,取母蟹,母蟹脐大圆,养在水中,吐尽泥沙之后,
放入煮过放凉的糖浆中静候一夜,第二天将蟹取出放入干净的瓮中,
放入蓼汤和盐密封保存二十天。
二十天后将容器中的蟹取出,
并在每只蟹的蟹脐中放入一些姜末,再重新放入容器中加入蓼汤和盐水,
继续密封保存,随吃随取。
这道菜工序复杂,加上很多人确实觉得螃蟹加糖太怪,更爱吃醉蟹,这道菜也就渐渐消隐于世,只有少数人才知道做法。
刘佛突然说起这道菜,倒是让苏棠很意外。
现代竟然还有人吃过糖蟹,不过苏棠想了想又觉得正常。
毕竟有一些菜谱的传人,他们世代传承着古老的烹饪技艺和独特的美食文化,对于这些传统名菜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执着的追求,自然会有人愿意去尝试制作糖蟹这样的传统佳肴。
苏棠如实回了刘佛,“我会做,不过这道菜需要腌制二十多天,后天肯定是来不及的。”
刘佛没有感觉失望,反而还很惊喜。
毕竟他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苏棠还真会做。
“哈哈,苏老板我果然没看错你,时间上长点没事,我那个朋友会在林市呆一段时间,这糖蟹的事儿就拜托你了。
时间上不着急,等你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