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1 / 2)

殿中书房临窗设案,案上堆放一排排奏折,李太后穿着一身金纹长袍端坐案后,静静翻过每一张奏折。

细碎的阳光落到李太后的身上,将那张昳丽明媚的面照出涟涟光泽,袖口一甩,绸缎便泛起粼粼细波,乍一看,那一身金纹恍若龙袍,但细细一瞧,只不过是凤纹。

龙凤混淆,阴阳颠倒,昔日武曌,今日李后。

她的野心犹如春草渐生。

是日。

李太后纤细的手指刚刚展翻过一页奏折,正在看,突听门外有太监启禀。

李太后道了一声“进”,门外的太监端着一批奏折缓步行进来,轻手放置在桌岸上,道:“启禀太后,圣上刚判了这几本奏折,请太后过目。”

李太后缓缓点头。

这些年来,永昌帝已经开始接手国事了,但永昌帝年岁太小,不过八岁孩童,政事生涩,故而每每永昌帝判奏折之后,都会将奏折重新送到太后处,再来判上一次。

这朱笔勾过两次,但说了算的,只有后面这一次,谁轻谁重,朝堂百官心里有数。

“启禀太后。”那来送奏折的太监离开前,又道:“奴才来之前,瞧见宋姑娘携礼,来为太后请安。”

“哦?”李太后缓缓挑眉,眉宇间带了点笑意,道:“什么礼?”

她执掌朝政以来,后宫里原先和她作对过的女人都死了,活下来的也都已经远送出宫,倒是很少有女人来给她请安,眼下听了一耳朵,倒觉得新鲜。

太监赶忙赔笑道:“奴才方才在外问了一嘴,宋姑娘说,是一种叫[润瓜]的作物,产量极高,还不拘地方,放置在矮缸中,可随地种植。”

“这倒是个好东西。”李太后初初时并不当回事,只当是这小女儿凑上来想在她面前谄媚几分,细细听来却又惊觉不错。

大陈水土一般,北水过盛,南疆山多,西部干旱,东部临海,只有中原一片才算丰饶,若风调雨顺,粮食还能够整个大陈分销,但若是一旦天干,整个大陈都得勒紧裤腰带。

若是这作物当真这般厉害可送往北江去。

北江水厚土薄,很难种植作物,反而多鱼虾,但鱼虾这种东西没油水儿,吃了片刻后又饿了,将士们上船后半年都下不了船,南疆那些熟透的瓜果运到北江也早都烂了,只有几种粮食能带上船,但根本不够吃。

若是此物能在北江水土中生长、随船而走,便能大大减缓大陈作物供给的压力了,充沛战力。

“宣宋知鸢进来。”李太后放下手中墨笔,眉眼间那点笑意转瞬即逝,再抬眸时,只剩下满眼沉甸甸的算计。

转瞬间,宋知鸢已手捧着一陶瓷矮缸自门外而入。

第14章 呵,女人 让本王看看她的招数!……

踏入殿内书房后,宋知鸢俯身行礼,献上宝物,李太后对润瓜十分有兴趣,追问宋知鸢从何而来。

“回太后的话,此乃知鸢偶然所得。”宋知鸢道:“见此好物,知鸢便想,定要献给太后。”

她嘴甜,还不忘补上一句:“太后为国操劳,知鸢能为太后分忧,实乃幸事。”

李太后却不曾被她的好听话来哄骗,而是道:“既如此,便将此物交给司农寺去,若当真有你说的这般神异本宫可要替大陈万千子民好好谢谢你。”

宋知鸢一听要将此物给司农寺,

椿?日?

心中便是一紧。

这东西若是落到了司农寺的手上,回头真种出来了,不就是司农寺的功劳啦?她顶多有个“进献”之功,却并无“发扬”之名!凭空将功劳给旁人一半,她不认!

她可就只有这一次机会!

若是不能靠润瓜得来足够大的功劳,日后还是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