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叶(相当于现在八到十个页码)的相关描写。秦可卿被皇帝赐死,她也肯死,她采取了上吊的方式,如果她是在安排宝玉午睡的那间卧室里上吊,就不算离奇,人们也没什么好疑心的,但如果她死前是跟贾珍生离死别,“淫丧天香楼”(有古本“淫丧”写作“淫上”),这就又出格了。因此曹雪芹就又写了一句“都有些疑心”,这句话没有被删掉,一直保留至今。由于第十一回、第十二回的故事是从《风月宝鉴》里移植过来的,使得关于林如海的生病和死亡时间,在文本里也形成了明显的紊乱。第十二回末尾说林如海是冬底得的病,第十四回跟随贾琏的照儿(通行本都写成昭儿,周汇本取照儿的写法,理由见周先生注解)回来跟凤姐汇报,说“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巳时没的”,办完丧事后“大约赶年底就回来了”,“叫把大毛衣服带几件去”,这不前后矛盾吗?但是,如果按我上面的思路,把贾瑞的故事抽出去,再梳理一番,那么,也就并不矛盾。第十二回末尾所说的“冬底”和第十四回所说的“年底”,不在一年里,而在两年里。简言之,故事是按这样的时间顺序往下发展的:一年秋天,秦可卿得怪病――此年冬天,秦可卿病情加重――这年冬底,林如海染病――来年春天,秦可卿度过难关,并没有死――又到秋天,且是深秋,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这个秋天的九月初三,林如海病逝。当然,这样在时间流程上没有矛盾了,但林黛玉探父理丧的时间似乎又太长了,差不多是整整去了一年,这也不是很合理。这些不够合榫的地方,如果天假以年,曹雪芹能从容地对全书统稿,是不难解决的。可惜他是那样的不幸,竟刚到四十岁就去世了,真令人怅然扼腕!

第十三回写各路贵族官僚纷纷来为秦可卿上祭,有一句是“又听喝道之声,原来是忠靖侯史鼎的夫人来了”。一般读者或者评家谁会注意这句?但脂砚斋却郑重地批道:“史小姐湘云消息也。”(各古本句式不一但意思相同。)不断有“红迷”朋友问我:你认为脂砚斋是谁?我的回答是:认同周汝昌先生的考证,要点如下:是女性,姓李,是曹雪芹祖母娘家(康熙朝苏州织造李煦家)跟他同辈的一个表妹;是《红楼梦》里史湘云的原型;经过一番离乱后,曹雪芹和她遇合;他们两人一起经营创作《石头记》(《红楼梦》);一个是“情痴”,一个是“红袖”;一个撰写书稿,一个誊清(实际上是编辑)并加批语;“红袖”会提出大大小小的建议,曹雪芹多半采纳;“红袖”有时也会执笔撰写正文,八十回中某些缺文系她补全;曹雪芹去世后她还活了若干年;她早期写批语用脂砚斋的假名,晚期则用畸笏叟的假名;她当然了解曹雪芹所写的八十回后的内容,但由于“借阅者迷失”,她也无法恢复那些“迷失”了的内容,痛心疾首而又无可奈何;她跟曹雪芹心心相印,契合处甚多,但她毕竟另是一个独立个体,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趣味跟曹雪芹不尽相同,她的批语是十分宝贵的文献资料,但不能把她的观点趣味跟曹雪芹完全划等号。周汝昌先生关于脂砚斋的研究成果很多,《红楼梦新证》里有专章讨论。当然,关于脂砚斋究竟是谁,红学界争论也不小。对于周先生的论证,提出辩驳的理由里最重要的大体上是两条:一、尽管古本中的脂批有不少是女子口吻,但也有一些是男子才能有的口吻;二、脂砚斋和畸笏叟是两个人,称“叟”更不可能是女的。对这两条周先生都有强有力的回应。关于第一条,概言之,古本上的批语虽然基本上是脂砚斋写的,但从若干条前后互相批驳和纠正的批语可以看出,也掺有另外一些能读到母本的人士的零星批语,何况有的“另者”还署了名,如梅溪、立松轩等等;另外,脂砚斋既然并不想“现出真身”,偶尔以男子口气作评也是可能的。关于第二条,概言之,更是故意采取烟云模糊法来瞒蔽真实身份;另外,“笏”是砚的变形,两个署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