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1 / 2)

这些年轻人没见过那个年代的旧物件,因此觉得新奇有趣。

再看旁边的讲解后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那个年代的三大件!”

堪比这个年代车房彩礼的存在。

放慢脚步后随便看看旁边的展览。

这个题目叫做《我想我奶了》。

上面摆着一捆干巴巴的豇豆干、熬大酱的铝勺、一团老酵母、梨木面斗。

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可是这位观众盯着看了看,忽然泪水夺目而出。

她不知道作品是谁的,可这件作品一下?就戳中了她的心。

她似乎又看到了奶奶,做饭、熬大酱、蒸馒头、晒菜干,

她一直在忙碌,无微不至将爱和?关怀给自己的孙辈。

这时候对她来说什么大师的名头都不重要,她只看到了自己的奶奶。

这件作品太过触动人心,非但这位观众,后面其?他观众无不动容。

是啊。

真正的艺术并?不在于是什么大师,也不在乎欧洲舶来的标签

而是触动人的内心。

许多人想起来自己的长?辈,在那一刻他们的思?维与创造者产生了共鸣。

这就是这个作品的意?义。

触动情况下?免不了看看旁边其?他的展出:

农村老太缝的布鞋修满了向日葵,还有麦秆编的飞机、麻将桌、豆腐筐、门钉画。

都是一副乡村图景。

旁边的铭牌介绍:“这个村子叫甜杏村,他们村里村民们创作出了这一组作品。”

啊农民?

农村?

艺术品?

这匪夷所思?的反差让来看的人忍不住拍照记录,回去?后发?在了各种?社交平台。

“农民艺术家”,这种?极致对立的概念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很快这家平平无奇的美术馆客似云来,大家都想看看这个奇怪的展出。

第104章 农民艺术家

双年展开幕, 却出了个小插曲。

有位入选作者忽然跟主办方联系,表示他的作品无法参展。

原来他的画作都已跟代理商签了全部代理协议,代理商不愿意将?入选作品送来参展。

实物无法参展, 那只能视为自动放弃展出资格。

只不过原本留给他的位置不能空着。

工作人员便提议:“不如从落选的作品里找个替补。”

可是挑谁呢?

忽然有位策展人发言:“我昨天在个小展厅看到一件作品,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们说曾经投稿过双年展,不过没中才去了那里。”

“你说的是那个农民团队?”另一位策展人想起来, “我也碰到了。”

她中午溜达时?被香喷喷的可颂香气吸引,还被邀请吃了一顿甜点, 看了人家的作品。

“而且他们的作品现在在网上有点火。”一位工作人员也有所耳闻。

既然大家都同意, 那替补的事就定了下来。

*

梨歌对此一无所知。

她正?在艺术馆里和人斗嘴。

原来随着观众对甜杏村的展览越来越感兴趣, 其余“艺术家”们起了不满。

明明他们是科班出身!受过专业训练, 参加过不少艺术展览可谓是身经百战,

凭什?么?那些泥腿子受欢迎?

于是有人阴阳怪气:“不过就是讨巧,哪里有什?么?思想内涵?”

“就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不过是一堆乌合之众。”

他说别的还行, 说到乌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