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3 / 3)

…”

生活一旦规律起来,日子快得就像不停抖下纸页的日历。那还是高考录取率不到百分之二十的时代,这两年又有新政策说是复读生的提档线要比应届生高上二十分。班里有个复读的书记家孩子还为此改了名,后来郑艺才隐隐得知他是为了规避这个政策,是直接顶替了别应届生的名字。

老师们为了疏导学生的压力都会忍不住替他们描绘未来上了大学情景。说完,他们还会忍不住提及四五年前的那件大事,告诫学生将来不要去参加什么“民主沙龙”或“草坪沙龙”,有时间多读些书保持独立人格,被煽动的人敌不过庞杂的国家机器,更敌不过大浪淘金的大时代。

那个时候的人获取信息的方式都偏向单一,电视台、报纸说什么就是什么,剩下的就都来自于绘声绘色的口口相传。私下的闲言碎语都会在前面加上一句“听某某人说”。连班主任也是如此。

他说:“我听某某人说,大学生是铁饭碗的时代可能很快就快过去了。你们将来还能不能包分配还不好说,但先考上再说。没准儿倒还能捉住个小尾巴。”

诸多诸多心事填满冲刺阶段的罅隙,沉得令郑艺喘不过气来。考试前一天夜里,郑艺八点就熄灯上床,翻来覆去合不上眼。他一会儿怕自己明天发挥得不好,一会儿又害怕自己前几天被老师拿走润色的档案会被篡改,一会儿有怕成绩出来后会被李鬼冒名顶替。就在他踌躇焦躁的阶段,他听见王德权的敲门声,连忙踩着拖鞋跑去开门。

“是不是睡不着?我这两天给你糊了一个许愿灯。”王德权将细木架撑开,那只孔明灯做得实在是粗滥得有些滑稽,但看到王德权手指上纵横的小伤口之后,郑艺又不禁心疼起来。

郑艺接过来细细瞧着,发现那半透的红纸上写着歪歪扭扭的“金榜题名”几个大丑字。

两个人一起来到大院儿中央,王德权手忙脚乱的点燃固体酒精。俩人齐齐端着上身看那被映得通红并且渐渐飘起的孔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