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回 大司农归平阳 三苗驩兜降服(4 / 5)

上古秘史 神魔志怪 7637 字 3个月前

落地,三苗兵都看得呆了。帝尧之兵胆气愈壮,万矢齐发,回射过去。这种箭法都是羿和逢蒙教授的,又远又准。那三苗兵中伤身死者不计其数,一时无敢抵御,大喊一声,向后便逃,这里帝尧兵乘胜追逐过去。这是起初两路兵接仗,大略相同的情形。

到了后来,外方山一路的三苗兵尽数退去,只有丹水一路的三苗兵兀自顽固抵抗。他们先将水中所有船只一齐毁去,扼水而守。帝尧五师兵到此都已会合,但竟不能过去,只得就近安营。一面斩伐山林,制造木排船只,以期应用。哪知一到夜间,就有无数苗兵渡过水来攻打,虽则不为大患,然而不免有所损失,且彻夜不安。一到天明,他们已不知去向了。大司马等甚为疑心,看看那丹水,阔而且深,别无船只,不知道他们从何处而来,只得下令严防。然而每到深夜,总来骚扰,足足相持了十多日。

那时木排有好许多造成了,下水试试,哪知水底忽有百十支矛戟向木排底戳上来,兵上等不留意,受伤者不少,有几个站脚不稳,纷纷溺水而死。有些忙逃上岸,那木排亦随水冲动,向下流而去。大司马等看了,更为诧异,说道:“那苗兵莫非住在水底吗?”正自不解,忽见对岸有大队苗兵,一手持盾,一手持刀,都从水面上飞奔而来。帝尧兵看得非常奇怪,以为是神兵,忘记了射箭抵御。那苗兵走到岸上,东冲西突,舍死忘生。帝尧兵惊疑之余,不觉扰乱,遂至大败,死伤无数。幸得第二师、第五师之兵从旁斜出救援,苗兵不敢深入,方才渐退,仍从水面上步行回去。

当下帝尧收拾败溃之兵,再开军事会议,说:“苗兵竟有如此魔术,非常可怪。”篯铿道:“臣闻龙巢山下丹水之中,有一种鱼,名叫丹鱼。每年在夏至前十日夜间,它总要浮到水面上来的,浮起的时候,赤光如火,倘若在此时网而取之,割它的血涂在人脚上,就可以步行水面,或长居渊中。臣想苗民到丹水的时候,正在夏至之前,恐怕他们亦知道这个方法,所以能如此,并不是魔术呢?”帝尧道:“那么如之奈何?”篯铿道:“臣思得二物,或者可用,不过很难得。一种是履水珠,其色纯黑如墨,大如鸡卵,其上鳞皱,其中有窍,人拿来挂在身上,可以履水如平地,但是恐无处去寻,且二三粒亦不济事。

还有一种是沙棠,出在昆仑山上,服之可以治水,使人不溺。”帝尧、大司马等不待他说完,齐声说道:“是了,是了,原来是这个用处。”于是一面赶快叫人到平阳去取那十大篓沙棠,一面又将西王母赠给的话告诉篯铿。篯铿道:“既有此物,破敌必矣。”

过了多日,沙棠取到,打开一看,足足有四、五千枚。大司马颁给军士,每人两枚,总共二千余人。吃了之后,先教他们到水里试试,果然在水中能行动自如,不沉不溺。帝尧大喜。

大司马遂发命令,将前日所造船只悉数陈列在岸边,装出一种欲渡过去的形状,将那潜伏水底的苗兵统统诱到他这面。然后再叫那吃过沙棠的兵士,每人备二十支箭,从上流十几里远的地方浮水渡过去。果然苗兵中计,只向有船的地方视察,而不防到后面,二千多帝尧之兵,早已渡水了。

那苗兵一则持久而惰,二则乘胜而骄,以为帝尧兵决不能渡水的,霎时之间,不及防御,大败而去。那潜伏水底的苗兵,没有了食物的接济,逃上岸来,都被生擒。于是大兵就坐了船,安稳的渡过丹水去,先将育唐国的兵尽数解决了,然后一路穷追到汉水地方,又大打一仗,苗兵又大败。这时驩兜等知道不能抵抗了,只得遣人来求降。帝尧又开会议,应否允许。大家一致说:“非灭去他不可。驩兜父子蓄叛志已久,此次竟敢称兵犯顺,若不诛之,何以威四方而警其余。况且他国内所行的政治,又都是愚民害民虐民的政治,帝此次出师,为救民起见,尤宜彻底解决,庶几百姓可以出水火而登衽席,望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