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水底。大船载铁网下海中,初生之时,渐渐似菌。经一年,挺出网目间,变作黄色,支格交错。小(“小”原作“高”,据明抄本改)者三尺,大者丈余。三年色青。以(“以”原作“似”,据明抄本改)铁钞发其根,于舶上为绞车,举铁网而出之。故名其所为珊瑚洲。久而不采,却蠹烂糜朽。(出《洽闻记》)
汉宫的积草池中有珊瑚一株,高一丈二尺,一干三枝。上面有四百六十三个枝条。这是南越国王赵佗献来的。名叫“烽火树”。夜间发光,总像要燃烧的样子。
郁林郡有珊瑚市,是下海人卖珊瑚的地方。这里的珊瑚呈碧绿色,一株株各有几十个枝杈,枝间没有叶。大的高五六尺,小的只有一尺多。善于潜水的人说,海里有个珊瑚宫殿。汉元封二年的时候,郁林郡献来一个珊瑚妇人。皇帝让人把它摆放在殿前,称它为“女珊瑚”,一时间居然枝繁叶茂。到灵帝时,这株珊瑚树便死了。人们都认为这是汉室将要衰败的征兆。
柫箖国靠大海,离都城两千里,有飞桥。渡海向西,到且兰国。且兰国有积石山,积石山南有大海。海中珊瑚生于水底。用大船把铁网投入海中,珊瑚初生像竹笋,一年左右的时间,它就从网眼挺出来,变成黄色,枝桠交错。小的三尺左右,大的一丈有余。三年以后变成青色。用铁器斩断它的根部,在船上准备一个绞车,把铁网绞上来,珊瑚便采上来了。所以这里名叫“珊瑚洲”。长时间不采,珊瑚就会朽烂。
四宝宫
武帝为七宝床、杂宝按屏风、杂宝帐,设于桂宫。时人谓之四宝宫。(出《拾遗录》)
武帝做了“七宝”床、“杂宝”按屏风、“杂宝”帐,都放在桂宫里。当时人们称桂宫为“四宝”宫。
延清室
董偃常卧延清之室,以画石为床,盖石文如画也。石体盛轻,出郅支国。上设紫琉璃帐,火齐屏风,列灵麻之烛,以紫玉为盘。如屈龙,皆杂宝饰之。视者于户外扇偃。偃曰:“玉石岂须扇而后清凉耶?”侍者屏扇,以手摹之,方知有屏风也。偃又以玉精为盘,贮冰于膝前。玉精与冰同洁彻,侍者言以冰无盘,必融(“融”原作“翮”,据明抄本改)湿席,乃和玉盘拂之。落阶下,冰玉俱碎。偃更以为乐。此玉精千涂国所贡也,武帝以此赐偃。哀平之世,民皆犹有此器,而多残破。王莽之世,不复知所在。(出《拾遗录》)
董偃常卧于延清室,用画石做床。之所以叫“画石”,大概石的花纹像画。这种石头体大而轻,出自郅支国。床上有紫色的琉璃帐幔,有用火齐宝石做的屏风,排列着用灵麻做的蜡烛,还有用紫玉做的盘子。床似一条弯曲的龙,全都用杂色宝物装饰起来。侍者在窗外给董偃扇风。董偃说:“难道玉石也需要扇风之后才清凉吗?”侍者收拢扇子,用手一摸,才知道有屏风。董偃又用玉精做的盘子,盘子里盛满冰块放在膝前。玉精与冰都是洁白透明的物品,侍者见了忙说:“冰块不用盘盛着,一定会化了湿席的!”说着他急忙伸手一拂,玉盘与冰全都落地摔碎。董偃便开怀大笑。这种玉精是千涂国贡进的,汉武帝又赐给董偃。哀帝建平年间,百姓家还都有这种器物,但多半已经残破。王莽的时候,不再知道哪儿有了。
玉如意
吴孙权时,有掘得铜匣,长二尺七寸,以琉璃为盖。又一白玉如意。所执处皆刻龙虎及蝉形。莫能识其由。使人问综。综,博物者也。曰:“昔秦皇以金陵有天子气,平诸山阜,处处埋宝,以当王气。”此盖是乎?(出《酉阳杂俎》)
东吴孙权的时候,有人从地下挖出一个铜匣,长二尺七寸,用琉璃做的盖。还有一枚白玉如意。凡是用手拿的地方,都刻有龙、虎和蝉的形象。谁也不知这是为什么。于是就派人去问综。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