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九 神仙二十九(3 / 5)

太平广记 侠义小说 6959 字 2个月前

之后,他就下令全国,寻找那个叫“罗底”的地方,到底也没找到。改天的夜里又梦见二十八宿对他说,“罗底”在一个有音乐的地方。于是他就又下令寻找。在宁州东南五里的地方,有个地方叫罗川,川中有县,县是以川名命名的。还有个罗州山,相传山中有洞穴,而且草木荫翳不通,打柴的放牧的听到里边有音乐之声。唐玄宗下令派人寻找这个地方,找了很久也没找到。忽然有一只白兔从林中跑出来,直接跑进一座山崖下边,寻找兔子跑入的地方找到了一个洞口。进洞一看,这是一个宽敞的石室,里边有二十七尊石像。于是就把这二十七尊石像运进宫中,在殿内为它们设了位置,早晚烧香。皇帝还亲自来瞻仰拜谒。皇帝又让夹印花工仿制了二十七尊神像,送回原来的洞里,在那地方盖起了通圣观,改罗川县为真宁县,用来表彰这个地方。又赐了宝香和香炉,香炉至今还在。本地的人说,往年有一位底老人,不知他从什么地方来。他眉毛花白,头发雪白,与其他老头不同,有时外出,有时静处,乡里人都敬重他。他在山下卖酒,常常有些跟普通人不同的人来喝酒。有的药童和樵夫,也来往于他家。一天早晨众异人对他说:“加酒啊,再喝一回,以后不再来了!”像他们说的那样,他加酒招待他们。酒烫好之后,群仙果然来了。喝到酣畅的时候,在下边的一个人来到座间说:“我要刻下众仙人的像留于后世。”于是他取出二十七块石片,刻成了二十七个人,顷刻之间,完全刻出了众仙人的逼真容貌,放在洞中,按照喝酒时的座次排列,全都在后面记上他们的名字,安放完了便散去。底老也不知去了哪里,当时人们都认为他成仙飞升了。底老,人们怀疑他是二十八宿中的氐宿,后来著作郎东门诰,写了赞序记下了这件事。

姚 泓

唐太宗年,有禅师行道精高,居于南岳。忽一日。见一物人行而来,直至僧前,绿毛覆体。禅师惧,谓为枭之属也;细视面目,即如人也。僧乃问曰:“檀越为山神耶?野兽耶?复乃何事而特至此?贫道禅居此地,不扰生灵,神有知,无相恼也。”良久,其物合掌而言曰:“今是何代?”僧曰:“大唐也?”又曰:“和尚知晋宋乎?自不知有姚泓乎?”僧曰:“知之。”物曰:“我即泓也。”僧曰:“吾览晋史,言姚泓为刘裕所执,迁姚宗于江南,而斩泓于建康市。据其所记,泓则死矣,何至今日子复称为姚泓耶!”泓曰:“当尔之时,我国实为裕所灭,送我于建康市,以徇天下;奈何未及肆刑,我乃脱身逃匿。裕既求我不得,遂假一人貌类我者斩之,以立威声,示其后耳。我则实泓之本身也。”僧因留坐,语之曰:“史之说岂虚言哉?泓笑曰:“和尚岂不闻汉有淮南王刘安乎,其实升仙,而迁、固状以叛逆伏诛。汉史之妄,岂复逾于后史耶?斯则史氏妄言之证也。我自逃窜山野,肆意游行,福地静庐,无不探讨。既绝火食,远陟此峰,乐道逍遥,唯餐松柏之叶。年深代久,遍身生此绿毛,已得长生不死之道矣。”僧又曰:“食松柏之叶,何至生毛若是乎?”泓曰:“昔秦宫人遭乱避世,入太华之峰,饵其松柏,岁祀浸久,体生碧毛尺余。或逢世人,人自惊异,至今谓之毛女峰。且上人颇信古,岂不详信之乎?”僧因问请须所食。泓言:“吾不食世间之味久矣,唯饮茶一瓯。”仍为僧陈晋宋历代之事,如指诸掌。更有史氏阙而不书者,泓悉备言之。既而辞僧告去,竟不复见耳。(出《逸史》)

唐太宗的时候,有一位禅师的道术精明高超。他住在南岳。忽然有一天,有一个东西像人那样走来,直接来到他的面前。那东西一身绿毛遮盖着身体,禅师有些害怕,以为是枭一类动物。仔细看了看面目,那东西像人。禅师就问道:“施主是山神呢,还是野兽呢?你又是为了何事来到这里?贫僧住在此地,不打扰生灵,神有知,就不会恼恨我。”许久,那东西合掌说道:“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