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百二十 鬼五(5 / 7)

太平广记 侠义小说 10545 字 2个月前

斋中,前有竹。忽闻有叹声,彪之畅然,怪似其母,因往看之。见母衣服如昔,彪之跪拜歔欷。母曰:“汝方有奇厄,自今以去。当日见白狗,若能东行出千里,三年,然后得免灾。”忽不复见。彪之悲怅达旦,既明,独见一白狗。恒随行止,便经营竹装,装往会稽。及出千里外,所见便肃然都尽。过三年乃归,复还先斋住。忽闻前声,往见母如先。谓:“从吾,故来庆汝。汝自今已后,年逾八十,位班台司。”皆如母言。(出《幽明录》)

晋进有个王彪之,年纪很轻,也没有做官。有一次,他一个人坐在书房里,忽然听见书房前的竹丛中有人叹息,声音像是他死去的母亲,觉得十分奇怪,就出去看,虽然看见母亲穿着活着时的衣服站在那里。彪之哭着跪拜后,母亲说:“你马上要有大祸临头。从现在往后,你会看见一只白狗,如果你能出去一千里,三年以后你就能免灾了。”说完母亲就突然不见了,彪之一夜悲痛之极。天亮后,真就看见一只白狗,这狗总随时随地跟着他。他就立刻收拾行装,打算往会稽方面去。等走出千里以外时,那个跟他的白狗就不见了。三年后,王彪之才又回来,还是住进原来的房子。忽然又听见他母亲的声音,就出去又看见了母亲,母亲说:“你听了我话,所以我来祝贺你。你以后可以活到八十以外,官可以做到班台司。”后来一切都像他母亲说的应验了。

王凝之

晋左军琅邪王凝之,夫人谢氏,顿亡二男,痛惜过甚,衔泪六年。后忽见二儿俱还,并著械,慰其母曰:“可自割,儿并有罪謰,宜为作福。”于是得止哀,而勤为求请。(出《幽明录》)

晋时左军琅邪人王凝之的两个儿子突然死去,夫人谢氏悲痛欲绝,哭了六年。有一天两个儿子忽然一块回来了,都戴着枷锁。他俩劝母亲说:“你不必伤心,割舍我俩吧,我俩是因为有罪才被阴间捉去的,请以后为我们祈祷就行了。”谢氏就从此不再悲伤,只是经常祭告神灵为儿子赎罪。

姚 牛

须县民姚牛,年十余。父为乡人所杀,牛尝卖(卖原作杀,据明抄本改。)衣服,市刀戟,图欲报仇。后在县门前相遇,手刃之于众中,吏擒得。官长深矜孝节,为推迁其事,会赦得免。又为州郡论救,遂得无他。令后出猎,逐鹿入草中,有古深井数处。马将趣之,忽见一翁,举杖击马。马惊避,不得及鹿。令奴引弓将射之,翁曰:“此中有井,悲君堕耳。”令曰:“汝为何人?”翁长跽曰:“民姚牛父也,感君活牛,故来谢。”因灭不见。(出《幽明录》)

须县有个姚牛,才十多岁,他的父亲就被人杀害了,姚牛卖了衣服买来刀枪,立志报仇。后来在县衙门前姚牛遇见了杀父的仇人,当着众人的面亲手把他杀死了。县衙把姚牛抓去,县令感念姚牛的孝心和胆量,就设法开脱他的杀人罪,希望遇见大赦能免死。县令又给郡里州里写呈文开脱营救姚牛,最后姚牛终于无罪释放。后来县令一次出去打猎追一头鹿,鹿钻进草丛。草丛里有几口古井,马都要踏着古井时,忽然出来一个老人举起拐杖打马,马一惊就躲开了,由于没有追上鹿,县令命令随从拉起弓来要射那老人,老人说:“草丛里有井,怕你陷入井中我才打马。”县令说:“你是谁?”老人说:“我是姚牛的父亲,感谢你救了他的命,我特来报答你。”说完就不见了。

桓 慕

桓慕为桓石民参军,在丹徒,所住廨,床前一小隐穴,详视是古墓,棺已朽坏。桓食,常先以鲑饭投穴中,如此经年。后眠始觉,见一人在床前云:“吾终没以来,七百余年,后绝嗣灭,蒸尝莫及。君恒食见播及,感德无已。依君籍,当应为宁州刺史。”后果如言。(出《幽明录》)

桓恭担任桓石民参军时,在丹徒县的住所里,床前有一个塌下去的小洞,仔细看原来是个古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