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正青命人在院中阴凉处放置了四张简易小桌,小桌上放着一套笔墨纸砚。
他自已坐在最上首,李宏茂三人在他对面落座,一字排开,气氛严肃,看得方子彦都有点紧张。
靳展鹏往裴召祺身边靠了靠,努力想降低自已的存在感。
余正青执袖提笔,边写边说:“你几人虽没参加过会试,但有人参加过府试,自是知道,每年科举策论,考得是天下实事,而策论,重点在策,也就是想法子。”
李宏茂三人皆点头应是。
后院院墙就在三人身后,余正青往院墙看了一眼后,又说:
“那今日,本官就先考你们一个,贴近咱们同安县的策论。”
三人神色一怔,都以为余正青要考高产水稻的种植与应用政策,这一认知,让肖禄才二人为难起来。
如今同安县的高产水稻已然问世,且沈大人与余大人,早也已经商讨好了后续应对之策,让他们由此为题写策论,岂不是让他们左右不是人......
若他们的策论内容,与同安县的处理方式相近,那就像抄袭自已肚子里没墨水儿,捡别人剩下的,哪能证实他们文采斐然?
让人笑掉大牙算了。
若内容相远,那就更有说法了二位大人共同决定的方式方法,比不上你们几位秀才临时想出的策论?这不是侮辱了二位大人。
这等事,之前就发生过类似的情况,且还出现在会试上。
礼部出题的考官,不知是无意还是有意而为,将一位大人的治下方式,出成了科举策论题。
那举子又不知道,肯定是畅所欲言了,结果就是不少文章内容,都与那位大人的方式背道而驰。
结果不言而喻整个礼部两头不是人,就算那位大人的治下方式真的存疑,你将此事揭露在大庭广众之下,不是憨得罪人。
官场之上,皆是同僚,该给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自那之后,礼部出题,要不就将朝堂群臣难以解决的问题放上去,说不定举子们的新脑子好用一些,能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提出新颖的解决方式。
要不就衍生试题,避免两头不是人。
而今日,这位知府大人,竟要如此做吗......
肖禄才与何鸿卓面上一阵青白,不由自主地看向李宏茂,只见他正襟危坐,面色如常地看着余正青,毫无惊慌之色。
二人赶紧敛了神色,平了呼吸。
“怎么?不敢了?现在退出还来得及,回柳阳府去罢。”
余正青将几人的面色尽收眼底,似笑非笑。
回柳阳府!
肖禄才心下一惊,怎能回去!那岂不是相当于直接认输,且往后在柳阳府都站不稳脚跟,面子里子都没了。
他们掷下豪言壮语,岂能不战而败!
第225章 稻种重量不对
肖禄才急忙开口:“劳大人出题!学生愿意一试!”
何鸿卓见肖禄才作了反应,赶紧表态:“学生也愿意一试!”
“好。”余正青笑着点点头,“如今同安县有两宝,一是高产水稻,二是棉布纺织机,你三人就以此为题,当棉布纺织机广然问世,咱们应当如何做,才能利益最大化。”
余正青的话中有话。
“咱们”,可不仅指同安县,“利益最大化”,自然也不是对同安县而言,而是整个大周。
但李宏茂三人能否理解他的意思,这就不是他会考虑的事情了。
毕竟为官者,绝不会将自已的目光禁锢在一隅之地,惠民,也从不是惠一部分民,而是整个大周子民。
肖禄才与何鸿卓闻言面色煞白,这个试题,绝不比方才那个试题浅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