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杂志都是有彩页的可不便宜,再说泠江县的服装并没有北市这么时新,晚两个月看杂志也没事。她赚得不如佘小果多,能省则省。
好吧,佘小果答应了她,转而让佘玲帮她收集一下店员们看过的杂志。
不过一句话的事,佘玲满口答应。她却苦恼地告诉她,伍国雄准备用他们公共账户的钱买房了。
公共账户里,伍国雄存了五百多,佘玲也存了同样的金额,现在账户里有一千佘元。
一千多元,在绿鹭村,可以盖个三间的房子,在泠江县,可以买个三室一厅,像佘小果父母买的房,是大四室一厅,也就花了一千七,可是在北市就有点不够看。
一千元,在北市也就能买间筒子房。如果运气十分好,或许能买个带卫生间的一室一厅。当然,如果有好房子,付青肯定会优先通知佘玲。
佘玲已经买了四合院,其实并不急着买房了。
只是伍国雄不知道,他觉得有自己的房子能给佘玲安全感,之前佘玲不就提过买房。
除了安全感,他还有另一层考虑,他想把户口牵到北市,有房子才可能牵过来。
此时的户口与工作挂钩的,想牵北市户口太难了,像龚学长那样的人毕竟很少。明明菁华大学毕业,毕业分配让他去某省城的高中当老师,他却拒绝了,宁愿留在工作室,差点北市的户口也没保住。
佘小果劝佘小玲先看着,边看边攒钱,只是别要筒子楼了,脏乱差,而且据她所知,筒子楼住不长久,到时拆迁也补不了多少,懒得折腾,因为没有产权,产权一般属于厂子里,是公家的。
佘玲有些不好意思,作为长辈,还得找侄女拿主意,她却不知道,她的这个侄女,人身阅历比她丰富得多。
佘玲在付青那里报了个名,嘱咐她有合适的房子记得通知她,付青答应了。
与佘玲一样,康家其实也报了名,要的房子价位也是一千左右的。
他们一家三口都在赚钱,当然是陈红理赚得最多,康勤也比陈经理少不了多少,康爸爸一看母子两都不放他回老家,自己也不肯闲着。
于是,康爸爸就在四合院附近路边租了个小木房子,也就五六个平方,他开了个修车铺。
修车铺,修的当然是自行车。
每天有来修车的,或者自行车没气了来打气的,打个气就是一毛,修车则看损坏程度,一般两毛起。康爸爸没干过这一行,只是之前自家有一辆自行车,偶尔修一次。他听说伍国雄是修自行车的高车,总是趁着伍国雄有空的时候向他请教。伍国雄现在并不修车了,空有一身的修理本事,自然知无不言。
一个月下来,康爸爸扣去成本,比一般的人的工资也不会少,就是脏了点。这还是首月,因为不太熟练,有些比较难的活,康爸爸就没接。他有信心,第二个月的收入肯定会增加。
三个人一起努力的结果就是,只要康爸爸回老家把钱拿过来,就能还清佘小果的债,还有了点佘钱。
按康勤的意思,是多存点,到时买个好点的。可是康爸爸康妈妈不这么想,眼看佘小果后买的院子,付青帮她分成几块租出去,一个月租金就有一个人工资那么多,他们也眼馋。
康勤说服不了他们,而且家里的钱他赚得也不多,自觉没有发言权,也就不再多说,只想着努力考个好学校,到时靠自己给爸妈过好日子。
工作室里,佘小果遇到了难题。
她想给聊天工具做些新的小表情,可是却没有对应的图片软件。遇到难题,佘小果想到的不是退缩,而是解决。
她如集了小伙伴,提出,“同志们,要不我们做个图片软件?”
米学长向来是个不见兔子不撒鹰的,“要不我们先问问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