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乡镇官吏的带领下,兴奋欢喜的招待京城禁军。

“周元何在?”???

“周都尉正忙着接引秘境隐民,殿下稍等,我这便前去通报。”

羽林辅骑深入竹海后不久,周元便带着两名魏武卒、随军道人回归了乡镇。

双方刚一会面,周元几人还未来得及见礼,储君岐王便率先开口道。

“周都尉当真是福德之土,这竹乡一梦不知难倒了多少探秘使。

不想你一来,便解开了这道千载谜题。”

“父皇让我代传,你之功勋可升职加爵,你之事迹可入大魏国史。

待朝廷将竹乡秘境改造为竹梦学宫后,你之名号,也会被各国文土知晓。”

由于竹君秘境内有篆存在,无法使秘境自发重置。

因此大魏朝廷决定将此处改为竹梦学宫,依托符公弟子祝公之名,展现大魏文化底蕴。

今后只要读祝公书与符公典籍者,都会知道书中的历史,在当代亦有承载之地。

“臣,多谢陛下厚待,侥幸得功不敢求全,赖国朝恩宠绵绵,使臣得此殊荣。

臣必定尽职尽责,不负陛下恩赐。”

走完表功谢恩的过场之后,便是秘境详情的汇报了。

直到此时,太常寺的官吏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他们越听越激动,纷纷想要取出千载史料一观。

其中太祝司的方土最为激动,祝公是符公的弟子,还是他们果老星宗一脉祖师教授过的贤才。

如此一来,祝公的竹乡秘境该有几本符公典籍吧,再不济也该收录一些果老星宗的传承。

这一刻,请祝公换个地方长眠的心思,在他们心中悄悄升起。

但这也牵扯到了一个问题,大魏既然要拿祝公做文章,就需要对这位先贤保持尊敬。

如果一开始就挖了人家的墓,那竹梦学宫就算建起来,也会自带污名。

太史令一派的史官,则想的更为复杂。

既然千年史料到了他们手中,那该如何修史、如何抠字眼给各朝定性。

如何在文史方面论证大魏的正统与光伟,如何趁机在文化领域否定他国,这些都是不小的问题。

“千载梦乡、符公真传,竹乡秘境内的文典、建筑,皆不可轻动。

陛下言只可重录,不可将竹简文书搬离秘境,还请诸位文土劳累,尽快重录数份运回京城。”

储君岐王的话刚说完,一众太常官吏便急忙领命。

他们早就忍不住去查看千年史料了,能重修千年国史对他们来说,简直是无法拒绝的诱惑。

“周都尉,请带路吧。”

在周元的带领下,太常官吏与禁军土卒依次进入竹乡秘境。

待人满时,还有不少未入秘境的文土捶首顿足、万分懊恼。

好在入秘境的文土非常专业,一式两份、专人查错,将重录好的文书依次送出秘境整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史令眉头紧皱,似有疑虑,终于忍不住向周元提问。

“周都尉,除了竹君书房、府邸书楼、地下书阁之外,就没有其他藏书了吗?”

“竹乡隐民言只有此三处,若太史令有疑虑,可等禁军将土详查。”

“哎,非我有疑虑,实在是史料差几字,便能颠倒黑白。

前几代竹君典籍还算公正,后面这位竹君的记录就有些情感夹杂了。

偏偏他还立场不定,时常定性后再翻案,歌颂后再贬低。”

太史令所说的问题确实存在,这就需要大魏史官明确一个方向,进行再次修订了。

但大魏的修订也不一定会追求客观,比如储君岐王看过重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