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1 / 3)

这一下可谓是石破天惊,朝野震动。皇帝大怒,当即命御史台、大理寺、刑部三司会理,定要将此事查得水落石出,到底是废太子当真起了谋逆之心,还是有人意欲栽赃陷害。

一石激起千层浪,当夜宫里便抓到一名行踪鬼祟的宫人,藏在每日运送秽物的清运车里意欲向宫外通风报信,那宫人一被发现便咬舌自尽,只留下一封密信。这密信又是废太子的手笔。

紫宸殿内室,皇帝捏着从宫人身上搜出的密信,久久未曾言语。

许久之后,他才猛地一拂袖摔了案上的茶盏,冷笑一声唤来内卫副统领韩立严,将这封密信摔在了他面前,“给朕查。”

私藏甲胄意欲谋逆乃是死罪,又有这封密信作证,照理皇帝该怒不可遏当即命人提审废太子才是,但他没有,只轻飘飘地将废太子下狱,又命韩立严暗中去查。

查什么?皇帝不说,韩立严却很快领会,连夜命内卫去查那名宫人。

……

“那封密信乍一看确是楚明的手笔,连他写信的习惯、口吻都学了个九成九,唯有一点。”

楚烜扫了眼棋局,随意落下一子,吊足了薛妙胃口才慢条斯理道:“楚明身边从前有一位乳母,在他六岁时为救他死了。那乳母的名若白,自那以后,楚明从不写‘白’字,便是当真避不开也以‘百’代之。”

当时皇帝未登大宝,楚明险些死在那场算计中,亏得乳母拼死相救以身代之才保住性命。此事并非无人知晓,只是没有人会记得一个小小乳母的名字,更不会想到,堂堂太子,会因为一名乳母从此有了个忌讳。

皇帝曾因此事私下呵斥过楚明,自然印象深刻,是以初初看到那封密信确实勃然大怒,待看到末尾的‘白’字立刻便知这信绝不是楚明所写。

“至于那宫人,她有个失散多年的妹妹,前些日子找着了,她便在永宁坊买了处院子,将妹妹安置在那里。”

这回不等楚烜吊胃口,薛妙自个儿就能想明白,“永宁坊在城东,地处里坊,那里买一处院子少说要上百两银子。这宫人品级不高,这两年又跟着楚明在鹿幽台,一下子拿出上百两银子买了这处院子,韩立严只要能查到这院子,立刻便知这宫人有问题。”

她还是觉着好奇,问:“这宫人也是你安排的?”

楚烜却说不是,“她本是叱力阿绰安排在楚明身边的细作,不过还没能做些什么就被楚明发觉。楚明知道她有个失散多年的妹妹,将消息递给我,我便与她做了个交易。”

“你替她找妹妹,她为你全了今日的局?”薛妙立刻接道。

楚烜颔首。

细作被发现本该立刻自尽,那宫人多活了这几年,又替妹妹谋划好后半生,也算是死得其所了。薛妙心想,依照楚烜的行事作风,如今在永宁坊那处院子里等着韩立严去查的应当也不是那宫人真正的妹妹,真正的妹妹恐怕早被楚烜命人送的远远儿的,让叱力阿绰就算发觉也找不到人。

一问,果然如她所想,薛妙圆圆的杏眼弯成两弯月牙,双手托腮笑吟吟地看着楚烜,得意道:“我与您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呐!”

谁能想到,这先后发生互为印证,看似是要将废太子楚明彻底置之死地的大案,实则是楚烜专为楚明设下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一场局。若是放在明面上轻易能看出的陷害,不免显得假了些,正是如这般百真一假,放在旁人眼里几乎要板上钉钉落实了楚明谋逆之罪的局,才能叫皇帝真正觉得,有人在暗中虎视眈眈,欲要了楚明的命。

皇帝秉性多疑,当初楚明不过为楚烜说了几句话,皇帝便心生不满将谋刺楚烜一事栽赃到了楚明身上,以此为由废了他的太子之位。然而后来楚烜醒来,皇帝将楚烜对楚明展露出的敌意收入眼中,恍觉即便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