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2 / 2)

心目中的圣地,教出了无数的举人进士,妥妥的清贵之家。

景盛帝此举也是在拉拢天下读书人的人心。

苏晚枫当初对景盛帝选择这个皇后是这么评论的,“很好,陛下挑了个好皇后。”

她的内心,“文人造不了反,只会瞎逼逼,也没外戚之忧,家里也没有纨绔闹事,甚好甚好。”

那时候她还没想到文人还会拉帮结派,组成派系。

朝廷有了钱,大家的日子就好过,但苏晚枫从来就不会大撒把,大臣们都知道,想要从郭尚书手里抠出银子来并不容易。

不是说苏晚枫不给,户部负责的就是收入和支出,不可能不给的。

但苏晚枫给银子需要对方给出详细的使用计划,比如你说修城墙,那好,修哪里到哪里的城墙,用什么料,雇佣多少人,工期是几天,你给计划,审核下来计划没问题她就会很爽快的拨款。

别以为钱到手了万世太平,郭尚书坏的很,她会安排随检人员,监督你的工期,大差不差她倒也不会管,若是和你的计划相差太多,你就倒霉了,一抓一个准。

还有给边关送粮饷,以前都是朝廷管的,现在苏晚枫外包了,她让商户送粮饷,朝廷派兵护送,边关粮饷的质量数量直线上升,守边将军纷纷写折子感谢陛下。

苏晚枫并不知道她其实得罪了很多人,若她不是景盛帝的心腹,早就死了不知道多少回了。

即便这样,她也遇到了不止一次的刺杀,景盛帝大怒,责令叶明朗和大理寺严查,查出来的人主犯砍头,全家流放,涉及到的官员一律革职,永不录用。

景盛帝给苏晚枫派了他的亲卫保护她,给她随时进宫的牌子,向所有人明晃晃的宣告,动郭大人那就是动朕!

哪怕对苏晚枫恨之入骨,这些人也不敢捋虎须了,想要动郭大人明着不行,只能来暗的。

一过完年,岚州知州上奏,当地从年前到现在一滴雨都没下过,春耕恐受影响。

这种事几乎年年都有,不是这里涝了就是那里旱了,朝廷应对也有章程,最多就是那个地方当年免赋税钱粮。

苏晚枫上台后对常平仓看得很严,不管什么灾,基本都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只要有粮,老百姓的心就是定的。

今年苏晚枫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要进行,那就是儿子郭耀祖也十七了,需要给他说亲。

郭耀祖在京城是个香饽饽,哪怕他本身只是秀才也不耽误媒婆跑断腿。

他爹是户部尚书内阁大臣,他姐姐嫁的也是高官之后,他是父亲爵位的唯一继承人,郭尚书家富得流油,哪一项拿出来都闪闪发光,晃花人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