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屈服的份。
这些伤害随着主谋仁科和哉突然转校而告终。不过,没有人知道他转到哪里甚了。传说仁科强暴了他校的女生,因而被送交管训,不过这其中的真假,滨冈他们并不确定。
滨冈的回忆暂时告一段落,但是,后来因为某些曲折,致使他想要调查仁科和哉的事。描述曲折的部分或许具有某种文学意义,不过我想应该和此次的事件无关。之后小说的演变,夹杂着滨冈的回忆和访查的纪录。首先揭露的是仁科和哉消失的真正原因。被强暴的女生是某所教会学校的学生,他叫他的狐群狗党把人家押习在众人的面前强暴了她,现场还有人用v8 摄影机拍摄了当时的景况。事后仁科和青算把那份未经显影的胶卷,卖给认识的不良帮派,因为女方家长动用所有的人脉,事情才没有闹大。
就这样,小说的前半费了好一番功夫描写仁科和哉的残忍。至于后半则写到因为某种机缘,主角对版画产生了兴趣,并因而往这条路发展。最后故事的结尾,以被迎面而来的妓女刺杀作结,事情就发生在他即将举办个展的前夕,这一段大家者道是以真实案件为基础所写的。
藤尾美弥子以为小说里滨冈这号人物就是作者自己,并非虚妄之说。当然,对一般小说而言,若一概推断陈述者即作者之化身,未免太过无稽。不过,这本小说有绝大部分被认为是基于事实所写,所以这样的推测应该还算合理吧。
此外,她猜想作者是为了报复从前的过节才写下这本小说,这也不算是天方召谭。就如她所说的,书中关于仁科和哉的描写,确实很难说怀着多少的善意。那给人的感觉,不像是在写一个艺术家,而是在写一个向往成为艺术家的俗人。从头到月他刻意描写俗人的丑陋及软弱面,确实可以解释成是滨冈――意即作者的报复心理所致。
不过,如果少年滨冈真是作者野野口修的分身,那么有一点怎样都解释不通。
小说里,没有一号人物可以和日高邦彦对得起来。
当然,如果作者是日高邦彦的话,情况也是一样,里头也找不到像是野野口的人物出现。
如果就像这本小说写的,野野口修在国中时代遭受同济的欺负,那么当时日高邦彦在做什么这是问题所在。他只是沉默地站在一旁观赏吗
我之所以咬住这点不放是有原因的。是因为,从头到尾野野口的表现让人觉得日高邦彦是他的好朋友。
遇到校园暴力事件,很遗憾的,父母的亲情或老师的开导并没有多大的帮助,有友情才是最好的武器。然而,目睹滨冈遭受欺负,“好朋友”却只是袖手旁观
我可以肯定,这种人绝对不是朋友。
同样的矛盾也出现在野野口修的自白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