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坊的税,周驿城说少了,是五成。”顾砚哗的收了折扇,“平江织造是朝廷的织坊,三成的税归入国库,还有两成的利,归于内库,要是民间织坊,就是五成的税。”
“这么高!”李小囡声音都高上去了。
“刚开国的时候,民间织坊织出来的丝绸细布,要是售往海外,收五成的税,在帝国内售卖,就是两成的税,后来~”顾砚拖着尾声,哼了一声,“每年出海的丝绸细布百万千万,可大江南北的织坊报上来的出海数目几乎是零,家家都照两成交税。
“我祖父主理户部时,就统一织坊税率,都照五成收取。”顾砚冷哼了一声。
李小囡长长叹了口气,“三成的利差呢。”
“嗯,那一年的江南,遍地哀嚎。”顾砚笑起来,“要是在那些年,像你家皮蛋行这样给王府别业送货的,家家都被泼过屎尿。
“祖父骑马走在街上,被人砸过臭鸡蛋,弹劾祖父的折子用大车拉进皇里,各种诬陷层出不穷。”
顾砚眼睛微眯,片刻,一声冷笑。
“怪不得,昆山县没有织坊,平江城也没看到织坊,以前肯定有很多,肯定遍地都是。”李小囡看着顾砚,心情复杂。
作为一名曾经的金融精英,她看到过好几次类似的遍地哀鸿。
“嗯。从开国起,朝廷就有规矩,出海的丝绸细布价要足够高,至少要比成本高出一倍。在帝国内售卖只收两成的税,就是为了弥补这个价差,可人心不足,那些织坊对朝廷虚报逃税,对外则是相互压价,甚至压到接近成本。
“你打算开织坊?”顾砚看着李小囡问道。
??第九一章 先做
“不是开织坊。要是从织坊买细布,或是从别的地方买,比如行里,再贩到别处呢?要交多少税?”李小囡又问了一遍。
“要看卖到哪里,卖往海外,也是五成。江南贩到江南,一匹布也就十个大钱的过手税,贩往北边,不收税,但要北上出关,就是三成的税。”顾砚答得很笼统。
李小囡凝神听了,笑容绽放,两只胳膊趴在桌子上,看着顾砚笑道:“我问过了,要是自己有织机,六综提花,熟手三天就能织一匹提花细布,就算用最好的掺丝细线,一匹提花细布也就是三百三十钱的线钱,这还是零买的价。
“三天的工钱,加上织机的折旧,算三百钱吧,一匹细布的本钱也就六百三十钱,再多算一百钱,算七百钱本钱吧,可平江城里的提花细布,最便宜的也要卖到一千钱一匹呢。”
李小囡掰着手指头算帐。
“我就想,这么大的利润,怎么没人开织坊呢?现在知道了,五成的税加上去,只亏不赚。”
“那就是这细布生意不能做了?”顾砚眉毛微抬,看着李小囡。
这小妮子挺会算帐,就是把工钱算得太高了。
“不是,是这细布生意能做!”李小囡一脸笑。
“你打算怎么做?”顾砚兴致盎然。
“我们在昆山县的时候,我哥哥买纸墨的铜钿,全靠我三个阿姐织布换回来,要是有织机和综箱,我三个阿姐都能学会织提花细布,我打算买织机和综箱赊给我阿姐这样的人,再把她们织出来的细布买过来。”
顾砚看着李小囡,慢慢悠悠的噢了一声。
这倒是个好法子。
自从织坊改成全部五成税之后,江南的繁华跌落,几十年毫无起色,这是他和太子说得最多,也最忧心的事情之一。
她这生意要是能做起来……
可她是个能做生意的人么?
顾砚上上下下的打量李小囡。
“你看什么?”李小囡莫名其妙。
“这可是大生意,织机综箱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