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啥好稀奇的,咱们老祖宗一千五百年前就推断出来了。
靠这种读书人,大明朝,依然没辙。
郑国蕃就在想:我这是不是咸吃萝卜淡操心?我如今这副躯体十三岁,输精管还没通呢!也不过有点名声,有点小钱,能干什么?连听到有海盗抢颜家的货去通风报信人家都不爱搭理我,我连一个宁波的海商都管不来,还管天下?
管那么多干啥?有毛病。
他叹了口气,本来就还没怎么发育的身体顿时就佝偻了些,若从背后看去,分明就有老年人的意兴阑珊。
“小倩,我的剑呢!”他低声问小丫鬟要村正,旁边小丫鬟哎了一声,转身从茅屋里头捧出剑来,他伸手接过来,噌一声弹剑出鞘,往旁边空地上走去。
“凤璋这是……怎么了?”陈继儒觉得有点莫名其妙,转头问董其昌。
那边郑国蕃就舞起剑来,剑光闪动中,嗓音清越如凤:天下英雄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
王图霸业笑谈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提剑跨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
尘世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一声长啸中,村正脱手而去,直直射入旁边一棵桃树中,[夺夺夺]一阵儿颤,树上桃花纷纷飞落,落英缤纷,他就在桃花雨中微微叹气。
董其昌和陈继儒远远看着,都忍不住皱眉,这诗,做的如此暮气沈沈,一股子英雄凄凉,茫茫然扑面而来。
第70章 姨奶奶
陈继儒想说话,旁边董其昌摇头示意他不要开口,他这狂生忍不住低声嘀咕了两声,“这到底是怎么了。”不过他和董其昌是同乡,年纪又比董其昌小,平时倒也听得进去董其昌说的话,跺了跺脚,就拿石桌子上头的点心来拼命,往嘴巴里头塞了好几块,气闷地在那儿咀嚼着。
三人都是聪明人,很默契地就不提这个话题了,依旧读书、作画,谈论民计农桑,乖官依然继续写那连书名还没取的书,而董其昌和陈继儒几乎不约而同地,开始抄他的手稿。
即便是刻印书籍已经风传天下,一本书一两二两银子,对稍微有点钱的百姓来说,都还算买得起,可依旧有大批的读书人喜欢抄书,抄书有书法之妙,而且抄上一遍,几乎就能把内容牢牢记到脑子里头去,若说雅致,刻印的书虽有夹批,有绣像,有名士点评,但在文人士子心中总是和自己亲手抄来的书有一截距离的。
水浒和三国在没有刻印贩卖天下之前,已经在无数文人手中传阅过,靠的就是手抄本,甚至刻印哄传天下了,手抄本也一样有人要,若是有名士手抄的,一章两章三四章,短简残篇了,无所谓,照样有人高价要,即便是在后世,在一个尚未开放的年代里头,也有无数人知道有一本叫做《XX之心》的手抄本,传阅过的不计其数。
这实际上就是[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的一个另外的诠释,有很多禁书在历史上的影响之大,都是无数刻印天下的畅销书所无法比拟的,譬如后世说到明朝,必然要说金瓶梅,怎么也绕不过去的,但明朝畅销量最大的一个类型的书籍,时文,管你是进士的时文还是状元的时文,谁知道?谁爱知道?
因此,乖官写这本书,根本不怕没人刻油没有影响力,首先,他对那位忠正堂主熊大木还抱有一点信心的,毕竟是名留青史的人物,说不准人家就胆子大,别人不敢刻印,我来。即便当真谁也不敢印,他也不怕,公开卖有时候不一定就比暗底下悄悄流传影响大,等手抄本传出去,文人士子们谈论起来:哎呀,有一本奇书,满纸云霞,讲述的是……
那些没看过的,肯定心痒痒,要缠着有书的人借回去抄,一来二去的,影响力不见得就比一版刻印个两三千本小。
所以,他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