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2 / 4)

官们开了一个很坏的头,大伙儿从此做事全缩卵了,这就像是有些太监们大骂文臣的那般:你们这些人,一个个还不抵咱家没卵子的人。

总之从那以后,云贵川的汉官们都信奉一个无为而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至于劝课农桑,还是省省罢!这烟瘴之地,哪里有多少农桑,不问朝廷要拨银子就谢天谢地了。

至于水利,历朝历代都是重视的,但云南终明一朝有史可考的水灾就五十多次,此外旱灾、地震,多有发生,这个面子工程,那些官员想做也要考虑考虑,若是今年刚做起来,京察特等,前脚升官进京了,后脚又出灾害了,这大喜大悲,还是不要的好。

再说劝学,终大明一朝,整个云南考中进士两百六十一人,平均每年一个都还不到,就这升学率,说是学问的荒漠怕也不为过,甚至连续十年没出一个进士,地方官也是碰到过的,想劝学,却是哪里去劝?

而且就这成绩水平,还得感谢一个人,就是被永昌乱兵扣留的近溪先生罗汝芳,他在云南为官的时候,修昆明堤,疏浚滇池,开堂讲学,名气极大,倒是颇传播了学问。

故此这云南的布政使历代就是悲剧,反倒是巡抚,因为手上有兵权,倒还能说得上话,但是,正因为有兵权,故此跟沐王府龃龉也颇深。

沐王府镇守云南垂两百年,从初代黔国公开始,到后来沐英的小儿子沐昕尚常甯公主,掌后军都督府事,掌宗人府,历事五帝,深得皇家眷属,最后还[以寿考终],沐家便是以这种方式开枝散叶,在整个勋戚集团中未必是最强大的,但肯定是最根深蒂固的。

这过去掌兵权,大抵都是有个诀窍[须得要杀人,才能生发得起来],而且吃空饷喝兵血,那也是极为司空寻常的,这些银子到了上官手里头,未必真就是他全部用来花天酒地养姨太太,打个比较容易接受的比方,后世民国,老百姓都说西北军打鬼子厉害,西北军的长官们谁不吃空饷喝兵血?有一段时间蒋委员长看西北军不顺眼,军饷是一分不拨,全是这些长官们自掏腰包,这些都是他们吃空饷喝兵血的小金库的钱,这跟好人坏人没关系,时代的局限而已,总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是岳飞岳爷爷罢!

这些对武人来讲,都是极为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落在文臣的眼中,那就大逆不道了,像黔国公,年年被人弹劾,文臣们都是一群很操蛋的人,自己冰敬炭敬心安理得地拿着,教坊司免费的妓女嫖着,有吃有喝有妹子,这便是圣人之道,而武人吃空饷喝兵血,那就是大逆不道。

总之,云南的政事,就如那些土司们所说一般,铁打的土司流水的官,像是云南布政使祝时祝真仙,用后世网络词来讲,那就是一个打酱油的,至于昆明知府,连他的上级布政使都是打酱油的,何况是他一个知府呢!真真是一个政令不出府衙。

说话好使的,在云南也就是巡抚箫思学了,此外兵备道倒也颇有些权力,盖因为军饷要从他们这儿走,等若后世说的后勤军官,有油水也就不稀奇了。

并不是每一个文臣都如近溪先生罗汝芳那么有追求,一般到云南为官的,大抵也就破罐子破摔了,这鬼地方,你想刮得天高三尺,那也得有油水给你刮才行,对,云南有银矿,可银矿也就开个十万两,而且还有专门的镇守太监,你一个文臣去跟太监抢油水,那不是屁眼夹凿子――作死么!

这箫思学拿捏读书人的架子,在巡抚衙门等待了许多日,也不见那国舅大都督来拜访他,最后他等不及了,只能腆着脸主动去拜访国舅爷,从那天以后自觉就低了一等,自此凡事避着大都督行辕走,巴不得再不要照面的好。

这日晚间,他在书房读书,旁边有个门子伺候着,这门子从十四岁起跟在巡抚大老爷身边听用,迄今也差不多快十个年头了,早就从嫩门子变成了老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