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2 / 4)

把这位祖宗给送走了,便寻思要回京,至于身边的小太监李恩,却是留下来占了广州市舶太监的位置,这个位置他也是钻头打洞活动了许久才谋来的。

临行之前,他就叫过李恩,好生嘱咐了一番:李恩,干爹我也是活动了许久才替你谋了这个差事,你当要晓得,你做这个广州市舶太监兼管珠池,为了就是给宫里头老祖宗赚银子的,休要负了老祖宗一片苦心……老祖宗提督东厂,耳目众多,你做事虽然谨慎,干爹我却是要再提醒你一次,该伸手的,当仁不让,不该伸手的……

话到此处,意犹未尽,但匡公公却是不说了,李恩虽然年轻,也是心性拔尖儿的,噗通一声跪在地上就道:“干爹安心,儿子定然好生替干爹和老祖宗挣银子,若是有二心,天打五雷轰。”

匡咏梅满意点头,白净肥胖的脸上堆上笑容,弯腰伸手就把他搀扶了起来,随即就又叹气,“也不晓得卢受那小崽子在国舅爷身边如何。”旁边李恩低头扶着匡公公手臂,心里头却巴不得卢受那小子顶撞了国舅爷被一刀剁了才好,省得分了干爹的宠爱。

这两位太监自然不晓得,小炉子公公早早就是皇贵妃的人了,用后世话来讲,那就是卧底,在心知肚明的国舅爷那儿,怎么可能吃苦头呢!

闲话不提,国舅爷一路穿州过府,到了三月初的时候,进了云南。

初代黔国公是太祖皇帝的养子,死后追赠黔宁王,子孙时代镇守云南,他家以翠湖为基,世代种柳牧马,增造亭台楼榭,渐成庞大建筑群落,市井间俗称沐王府。

按说,黔国公是超品国公,又有开国初仁宗朱高炽铸造的征南将军印,总掌云南军政世世代代,永不罔替,国舅爷要主动去拜见的。

但是,这一代的黔国公是一个特例,此人既飞扬跋扈又胆小如鼠,他曾经鞭笞过左江兵备道杨寅秋,这杨寅秋可是堂堂一榜进士出身,一个文臣,同年无数,他这么干那就是等于扇了文臣的耳光,结果被弹劾得不得不把国公位置让给儿子,结果儿子又是不争气的,土司叛乱把府城攻破,连府印都丢了,因此被下狱,他不得不又坐上黔国公的位置,一直到天启年才卸下这个黔国公的担子给长孙沐启元。

而乖官出京的时候,又是以平叛云南的名义出京的,也就是说,他实际上是天使,也就是所谓的挂钦差衔。

加上永昌卫叛乱,黔国公担着罪名呢,故此他居然能拉得下脸面来,亲自出城迎接了国舅爷,并且把国舅爷迎到自家国公府上。

乖官敬他是前辈,又是出城迎接,当然要给这个面子,双方倒是宾主相谈甚欢的,晚间黔国公府邸就办了盛大的宴席,给国舅爷接风洗尘。

席上乖官有些奇怪,怎么不见云南巡抚箫思学,黔国公忍不住就冷哼,说实话,他跟箫思学治政理念完全不同,又是文武殊途,自然拢不到一块儿去,不过却也不至于在这时候说箫思学的小话,就左右他顾,乖官瞧他不愿意谈起,当下一笑,也看出了些文武不对路的架势,便也不提。

第二日,他亲自问黔国公点名要了两个人,就是前腾冲、姚安两营的长官,刘??、邓子龙。

刘??,本名龚??,字子绶,号省吾,江西南昌人,嘉靖年间大将军都督龚(刘)显之子。明末著名将领,人称“刘大刀”。一生经历平缅寇,平罗雄,平朝鲜倭,平播酋,平倮,大小数百战,威名震海内,《明史》称赞其为“诸将中最骁勇”,能使镔铁刀百二十斤,马上轮转如飞,天下称“刘大刀”,后世誉为“晚明第一猛将”,一生战功卓越,战死于萨尔浒之役。

邓子龙,字武桥,号虎冠道人,丰城人,嘉靖中以平民应募伐倭寇,官至副总兵。万历二十六年,领水军援朝抗日,与朝鲜统制使李舜臣为前锋,在釜山南海与日军激战,年过七十而勇气弥厉,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