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一个枣红脸膛的关公,乖官故此忍不住眼角抽搐,姐夫这也太……太骚包了。
这时候殿旁教坊司开始奏雅乐,殿外头鸣放鞭炮,怎一个热闹了得。
光禄寺卿带着一干手下鱼贯而入,大声唱礼,随即,开爵注酒,群臣皆跪。
教坊司随即就换了曲子,是[炎精之曲],大明是火德,这首曲子那是在各种礼仪上头必先奏响的,随即,皇帝举杯,群臣赞拜,再奏[皇风之曲],光禄寺进汤,赞拜,皇帝举筷,群臣也举筷子,这叫做[赞馔]。
接下来,是要献舞的,这时候按规矩,要献[武舞],用后世的话说,那就叫做劲舞。
一般来说,这时候都是献[平定天下之舞],然后是[安抚四夷之舞],[天眷皇明之舞],[车书会同之舞],这么一轮一轮下来,每奏献一曲,就要敬酒一轮,到第九轮,奏[驾六龙之曲],光禄寺收御爵,序班收群臣盏,进汤,到这个时候,只要是个人,都被折腾的饥肠辘辘,开始进大膳,大乐奏响,群臣起立,谢恩之后复坐,序班上菜……
只是,平时是这个规矩,今儿却要有点不同,乖官腾一下站了起来,走到殿中,大声就说道:“陛下,不如臣弟来献舞一曲罢!”
殿下哗然,一干文臣恨不得大骂,你一个国舅,有资格自称臣弟么?还献舞?懂规矩么?
“咄!”王锡爵赶紧先站起来,呵斥了乖官一句,“郑都督,今日大宴仪,不可失礼,还不速速退下。”
第438章 质孙
今儿大宴仪,乖官穿着[曳撒],蒙古语叫做[质孙],大明俗称断腰袍,下面裙子是有褶的,也就是后世影视剧里头锦衣卫的那身经典打扮,总之,看起来就不太像是天朝传统服饰。
但问题是看着不太像,不代表它就不是,乖官这一身曳撒,那是飞鱼的袍式,和锦衣卫指挥使骆思恭身上衣裳倒是一样儿,当然,也和很多官员一样,因为这本来就是前元的朝廷礼服,大宴仪上至天子下肢百官,都得穿着,《元史》:质孙,汉言一色服也,预宴之服,衣服同制,谓之质孙。
乖官在五百年后那也是常常混迹度娘汉服吧的,动不动要瞧见无数自诩砖家贴,说这个不是汉服,那个是影视服,似乎只有他批准了才是汉人的服饰,有时候乖官真想吐那些人一脸,泥马,你以为你是广电总局啊!
这个时代,王世贞写《觚不觚录》,其中就写的很清楚,说士大夫宴饮[必衣曳撒],这就像是天朝学了南洋制糖方法,只字不改,就叫西洋糖(大明南洋称西洋),然后整船整船地卖给欧洲诸国,出口创外汇,诸国称之为中国糖。
什么叫气度?这就叫做气度。
不像后世,说起来似乎民主礼仪,这个不是我们的,那个不是我们的,其实一股子奴才气,好似他就是个包衣奴才,给主子们保管着东西,什么都是主子的。
当然,任何时代都有嘴炮党,大明嘴炮党也不少,像是正德年监察御史虞守随就吐槽:盖中国之所以为中国者,以有礼仪之风,衣冠文物之美也。况我祖宗革胡元腥膻、左衽之陋,冠服、礼仪具有定式。圣子神孙、文臣武士万世所当遵守,奚可以一时之便,而更恒久之制乎?
明季的大名士沈德符也吐槽说:泥马,这明明是胡人上下马穿着的衣裳,怎么士绅们都当常服来穿?
但不管这些大明嘴炮党如何抨击,曳撒这玩意儿依然是朝廷礼服,皇帝起居穿,出游穿,狩猎穿,宴饮还是穿,官绅们更是如此,而且明中后期思想解放,百花争艳,人们热衷删改衣裳,什么稀奇古怪的都有,大明称之为[服妖]。
像是儒家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动不动穿个大红袍戴个高帽子,你要跟他讲[心斋公,你这个不是我朝祖制。],你瞧他是不是老大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