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3 / 4)

姨母,这位吴小姐可曾暗示过什么要求么?”乖官忍不住便问,艾梅娘愣了下,缓缓摇头,“这倒是不曾。”

乖官听了忍不住暗中一笑,自己似乎有些神经过敏,总觉得别人靠上来便是有什么目的的,当下便不再提,陪着姨母说了些闲话,此处便不细表。

这几天,乖官便在拙政园修身养姓,有悠哉游哉之妙,实际上,心里头焦急的很,这时候的苏州可谓南直隶中流砥柱,便是南京,撇开南都的优越姓,光从商业上来论,论起重要姓,也差着苏州老大一截,别的不说,光是每年苏州十万织工织出来的丝绸,这便无与伦比了。

所以,苏州不能乱,他郑国蕃也不能出错,诚然他如今炙手可热,可是,他有个致命的弱点,浅薄,非是说人,而是说家世。

像是文官系统上来的人,有个最大的优势,便是同僚,像是苏松巡抚梁文儒和浙江巡抚蔡太,这两人明明常常吵架,可他们是一个座师门下的师兄弟,故此蔡太便甘愿为了给梁文儒上位而贪上几万两银子去给他买门路,后来还因此被免职了,不过文官免职和五百年后的[组织另有任用]有异曲同工之妙,你在这个地方刮的天高三尺,下台了,可过两年,又起复了,照样当官老爷,照样起居八座,所以说,在大明,真正投资少见效快的,便是读书考状元郎了,一旦考上进士,一榜同年们总要互相拜访,互相帮衬起来,有财大家发,织成一张庞大的人际关系网络。

而他郑国蕃便不行了,他是皇亲国戚,可没有同年帮衬扶持,一旦出了错,人人喊打,丢了声望,想再爬起来,可就难了,你看他如今身边用的都是什么人,立花道雪,夸成一朵花,也不能掩盖雷神老大人是蛮夷的出身,钟离,土匪出身,孙应龙,锦衣卫出身,小窦子,太监,静胖子,前漕帮大香头兼扶桑拉面厨子,陈继儒,虽然天下知名,可这厮把进士们骂成措大,固然名气大了,可也绝了他上进的路数,历史上陈继儒做了山人,不是没有原因的,也就是说,他也就只能做做山人,何谓山人?最顶尖的清客罢了。

文官们互相扶持,这个倒下了,那个还能帮着再起复,顶多,不过在家闲居几年,甚至还能养一养望,别人要说,哎呀!老大人在家精研经义,学问愈发精深,若不出山为官,如苍生何!

可他郑国蕃哪儿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他若倒下去了,那基本就爬不起来了,像是钟离、孙应龙这些靠着国舅爷上位的人,立马儿就得全部滚蛋,一旦这些人滚蛋,他郑国蕃更加爬不起来。

所以说,有得有失,一饮一啄,文臣无论如何都享受不到乖官这般十四岁便成了正二品的待遇,可他郑乖官也享受不到文臣们的那些资源,尤其是文臣最明显的标志,起复,对他来说更是奢望。

这就像是慈圣皇太后的老爹武清侯一般,当初贪污了一次被人揭了出来,虽然爵位没受到影响,可差事却丢了,而且再也没机会进入官场,只能当一个闲散侯爷,自然,有皇太后在,富贵是不愁的。

乖官若是出了这样的事情,富贵自然也不愁,可他难道只为了富贵么!

而这时候,赤霞老爷得赶紧上任去了,再不走,兵部那边可不好交代,带着大头和两百精锐昆仑奴便往宁波去了,到了宁波,会有第一拨九州兵随着赤霞老爷从海上往天津去,再从天津卫入京。

临走之前,乖官和赤霞老爷长谈了一夜,如今乖官的心思很明确,就是把单叔捧成李成梁那般的名将,在大明朝,即便是戚继光,名气都要比宁远伯爷李成梁略逊色些,无它,李成梁会养寇,动不动便要砍上一批鞑靼和女直的脑袋奏大捷,而大明朝这时候依然是天朝上国,有着后世花旗国的自矜和自豪。作为上国,如何彰显上国风范?那自然是挥舞着大棒教训周边的邻居,顺便砍点首级回来祭太庙,告诉太祖皇帝成祖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