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1 / 4)

赶走了巡按,安抚了太监,乖官瞧着宏黎二人和那些丝织大户们,淡淡道:“诸位,今年江南大旱,虽说这宏善人和黎长者捐了些粮食……”

响鼓不用重锤,不待乖官说完,那些大户们纷纷喊:“在下愿捐一万石……小人也认八千石……小老儿一万五千石……”一忽儿,就捐出了二十多万石粮食,这已经是苏州府一年所负担的粮食赋税了,苏州府欢喜得脸上的褶子都平了,此外,同知之类数个官儿亦满脸堆笑,为官一任,还有什么比政绩更来得耀眼的东西呢!

“粮食是有了,不过,小民们困顿,这银子……”乖官又来了一句,那些丝织大户们咽了一口口水,互相看看,谁也不想[被私藏铁甲],再说,大都督不是让咱们去用八成价儿买宁波那边的生丝么,哎!算了,当没赚钱的,总比送掉性命好,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

这么一想,这些大户们顿时也就气平了,大都督有句话说的好,银子么,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若是被私藏铁甲,甭说银子,全家的性命也没了,这位大都督手段如此狠辣,背景又深,做事又奢遮,关键是还年轻,再熬二十年,人家依然年富力强,到时候肯定愈发位高权重,还是不要得罪的好,若是日后他栽了,再来落井下石也不迟。

“在下愿缴纳历年拖欠的税银八千两……小人一万两……”一顿七嘴八舌,这些大户内心也精细,不讲捐献,只说历年拖欠的,像是拖欠税银,天下皆然,也不是单独他们,说出去了,也不难听,若讲捐献银子,天下人也不傻,整个行业捐献,那分明是被权势人物打脸了,岂不是丢了苏州织造行业的面子,至于粮食倒是无妨,江南大旱,作为本地商贾,捐些也是应当的。

乖官听了,却是有些哭笑不得,他又不是不知道,这年月,拖欠税银都成惯例了,都这时候了,这些大户还玩这样儿的小心眼,不过,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能这样,也不错了,慢慢来,何况,大明有个传统,叫做类比,就像是后世花旗国的法律,譬如某个案子,不好判决,不过邻州有个先例,是这么判的,那么,援引一下,也按照邻州的先例来判,从此,类似案子便全部这么判了,这便是类比了。

苏州丝织大户们缴纳历年拖欠税银,这个借口捏在手上,想必朝廷诸公们会去问下面要历年拖欠的税银的,地方官衙正好可以拿苏州来类比,苏州缴了,你们凭什么不缴。

这时候,丝织行业领头羊宏黎二人互相看看,明明心中滴血,却不得不张嘴缴纳了几十万银子出来,一时间,两人都有些摇晃,不抠不富,不富不抠,平白掏几十万出来,真是剜肉一般地心痛啊!

至于苏州一干官员,那真是欢喜的不行,一个个心中念叨,发达了发达了,这下子吏部考功定然是个上上……

“苏州府。”乖官看着那钟茂山,似笑非笑道:“你是不是代表朝廷给大户们一些嘉勉啊!譬如送一两座牌坊之类的。”

“应当的,应当的。”钟知府心中乐开了花,“大都督的话,下官随后就去办。”这时候他才不管什么文贵武贱,什么脸面,几十万的稻谷钱粮进帐,这脸面,不要了。

“还有,方才本都督提了些方略,你们都是本地官员,正好做个见证中人。”说着大喊一声,“笔墨伺候。”

等亲眼目睹了几位乡老和丝织大户们把合同书给签了,周围百姓们爆发出一阵欢呼,白花花的银子谁不喜欢,如今一来,苏州织工的工资就硬生生涨了三分之一,而工时则缩短了三分之一。

大户们看着几个乡老捧着合同书如同捧着瑰宝,不由心中齐齐一叹,心疼啊!剜肉一般。

“诸位且慢。”乖官笑眯眯拦住了面带喜色的苏州官员们和几个约老,慢腾腾从怀中又掏出几张纸来,“诸位先看一下,这是本都督草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