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4 / 4)

出这么大的动静来,连刁买人心策动造反这样儿的话都说出来了,豪商大户们谁不心惊,尤其是那些原本和苏州织造局有买卖往来的。

打完了二十下屁股,乖官这才对督办太监匡咏梅道:“老匡,你来好好说道说道,记住,这可是你们将功赎罪的时候,把历年和织造局做买卖的那些丝绸大户们都给我拎出来,他们从百姓们身上刮了多少银子去,一桩桩,一件件,你给我说清楚,这些奸商,贪鄙不仁,天不收……”他说到此处,腾一下站了起来,屁股下面的小马扎顿时翻倒。

“我来收。”乖官稚嫩的脸上杀气腾腾,一想到历史上这些商人们通倭寇、通鞑靼、通女直,最后把大明贱价卖给了大清,虽说商人中不全是奸商,可这个阶层当真应该好好整治一下了。

他的老师沈榜在历史上曾经写过一本《宛署杂记》,其中记载了北京下属一个县收养孤寡老人[万历纪元,收萧俊等一千八百名,七年……又收刘真等五百名,十年……又收李聪等五百八十五名]这位被后世称之为官员行政透明化第一人的大明官员若是没说谎的话,北京的一个下属县,十年之内就收养了两千多孤寡老人,这就是大明,后世所谓[宦官当道,民不聊生]的大明,沈榜亦不过按大明祖制[太祖设养济院收无告者,月给粮。设漏泽园葬贫民。天下府州县立义冢。又行养老之政,民年八十以上赐爵]的规矩办事罢了。

或许,乖官的老师沈榜所写,亦不过如后世新闻联播一般,花团锦簇的表面文章,动车照样追尾,七十码照样死人,可乖官觉得,任何朝代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如今的大明起码不错,所谓民不聊生的大明比所谓康乾盛世强百倍,他可不愿意儿子孙子日后要[留发不留头],写本书用了前朝年号都要被灭了满门,还是有吃有喝没事能骂一骂皇帝的大明好。

匡咏梅等太监伏地呜呜痛哭,“奴婢们敢不从命。”

这些太监把苏州丝绸大户点名了一半,俱都是和织造局合作过的,末了道:“奴婢们原本为织工订下的规矩是一日三班倒,每一工四个时辰,合计给钱八十文,可大户们说,他们生丝买来恁贵,不像咱们织造局的生丝,官派官收,所以只肯一日两班倒,每一工六个时辰,合计给钱八十文……若不能按他们定的规矩来,那他们便不接奴婢们手上的活,他们不接活,奴婢们就完不成任务,只能对他们妥协……”

周围百姓大哗,虽然都是八十文钱一工,可是,一工四个时辰和一工六个时辰,这差别就是一半,也就是说,若按这些死太监的话来做,他们或许一人一月能赚到超过三四两银子,又或者依然拿如今差不多二两四钱银子,但是工作要轻松三分之一。

一时间,百姓们拿不可置信的眼光瞧着这些太监们,这些死太监这么好?不可能罢!

“奴婢们也都是穷苦出身,像是市面上一把好菜刀,要三分银子,南北差距或许有些,可大略相差仿佛,大米一石要半两银子,若买一支肥鸡要四分银子,苏州人都爱读书,给孩童凑个坐馆先生的学费,亦得八分银子……”匡咏梅跪在地上,扳着手指算了半天,倒是把大明朝的物价给报了一遍,最后道:“奴婢们算下来,若是一家四口人,有一老母,有一妻室,有一孩童,那一个织工一个月非得一两银子不可,若是青黄不接,那每月得二两才够,若是灾年,那就得三两银子。”

他一桩桩一笔笔算得极清楚,周围百姓哑口无言,万没料到这太监算得如此清楚一笔账,这些账目,想必阁老们是不会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