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子诸部落互相攻讦,家破人亡被辗转卖到了大明,凭借着漂亮的脸蛋和一把如百灵鸟一般的好嗓子顿时鹊起,风头甚至盖过了应天府老牌名妓杜十娘。
大多数名妓都有一段难以向别人述说的过往,故此,听了这个故事便格外地悲泣,这故事典型的悲剧结尾,可对于名妓们来说,她们倒是愿意这样去死的,可以说乖官已经深悉大明朝名妓们的心思。
乖官所写的故事真有其事,民间多有传闻,昌平侯杨俊在后世《明史》上名声狼藉,说他跋扈、贪侈,还冒领别人的军功,不过当时的明人笔记和私人史书对他评价颇高,一来此人会打仗,屡次打败蒙古,二来死的的确有些冤屈,罪名是坐视英宗被俘不救和党附少保于谦,死之前谈笑自若,还有名妓为之殉节,天然性就符合市井老百姓对一个英雄的审美,故此声名那是相当不恶。乖官写来这个故事,先用琼瑶笔调包装起来,满口市井白话,结尾偏又写的文绉绉,颇有些那种[太史公曰]的笔调,若说笔力,比之写《聂小倩》的时候当真是进步了。
而且他花了很多笔墨在高三身上,结果结尾处寥寥数语,连名字都没有,只有一个字,娼,正是这般强烈的对比,更是让那些名妓们看了深陷其中,自艾自怜。
所谓鸨儿爱钞,姐儿爱俏,这些名妓们本就喜欢乖官,这么一个粉妆玉琢如卫阶、宋玉的小郎君,又是国舅的身份,谁不喜欢,可是,直到这时候,这些名妓们才真正愿意为乖官去做事,颇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味道。
从这一点上来说,乖官写这本书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当然,从乖官写这本书的目的来说,他很不纯洁,只是,君子可欺之以方,这个大明满口忠义以德服人的文臣们太多太多,反而更加需要有功利心的人来真正做一些实事,而不是像满朝诸公那般,整天抱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捣糨糊心思,偏生还很不要脸地粉饰自己无为而治,你要问他民生他屁都不知道,却能为了皇帝祭祖的时候多磕了一两个头合不合祖制争得面红耳赤。
乖官很赚了一把名妓们的眼泪,但他也不过顺手为之,不会整天把心思放在这上头,事实上,这个把月来,他暗中做了很多事情,很多事情不足为外人道,都是私底下悄悄地做。
如今,他就把静大官人给招来了,一边喝着包伊曼调制的甜味冰水一边听静官儿汇报东印度公司的进展。
静大官人如今可是春风得意得紧,扬州是漕帮总舵所在,他当年几乎是被人陷害了撵到扶桑去了,可如今,他漕帮大香头静大官人又回来了,银子更是大把大把地,几乎数天就拉拢了几个大香头,这些大香头们带着手下投奔,顿时就拉出了两万多人的规模来。
凡事一旦有了带头的,滚雪球效应就很可怕了,乖官当初答应他全权处理,他自小在漕帮,关门过节那是门儿清,当然了,最大的优势是他有国舅爷的银子和权势支持,那些苦哈哈的漕帮漕丁们给谁干不是干,如今自然是跟静大官人干了。
扬州瘦马之名甲与天下,导致扬州府市井谓娶妻都叫娶马马,作为繁华能排进天下前五的大都市,扬州也不知道多少富豪,可更多的却是这些连马马都娶不上的漕丁们,对于他们来说,静大官人开出来的条件那就很是可观了,不但银子按照如今在漕帮的例加倍,最关键的是,干满了一定的年数,可以去扶桑娶马马,到时候大官人用铁甲船把他们运到扶桑,会有成千上万的扶桑马马跪在那儿任由他们挑选……
扶桑马马好哇!男人一回来了,就满脸堆笑跪在门口迎接,这等好事,只要是没马马的漕丁,没一个不垂涎三尺的,甚至有马马的也暗中垂涎,看看自家的婆娘,再想想静大官人描述的扶桑马马,这人呐!最怕对比,一比较,顿时便觉得自家黄脸婆脾性大,愈发垂涎静大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