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完全不一样的字迹,很漂亮却带着锋芒,不过尤雪丽并不意外,因为小鱼儿每次寄来信件都有五六篇稿子,各种笔记都有,但能看出来,都是孩子的字。

她猜测,小鱼儿家里应该有很多弟弟妹妹,小鱼儿八成和她一样,很善于压榨弟弟妹妹。

但随后的一段话让尤雪丽停了下来,上面写道:“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周渔,也是你的笔友小鱼儿。如果你看了最近的报纸的话,应该会认识我。在回答你的问题前,我必须坦诚一件事,当初给你邮寄摘抄稿件,其实我是有着目的的,并非是文学发烧友的分享。”

尤雪丽突然想到了刚开始那些关于蘑菇的文章,还有门口开始卖平菇时,不少厂里的职工去买的原因都是:“谁让你读的文章把蘑菇描写的这么好吃,孩子非要啊!”

她从来没有想过这一层,可这会儿她才回过味来,这世界上的事儿哪里有这么巧?这都是这个叫周渔的家伙的安排!

这不是利用她吗!

她气得不想看了,推着车子往前走了好几步,可随后又想到,人家周渔可从来没有说这些稿子是让她读的,是她觉得好才读的,更何况,论起来,自己也是受益良多,这两个月受到的表扬还有拿到的机会,虽然不能全部归功于这些文章,但起码是她不排斥当广播员才得到的。

她还一分钱稿费没付!

尤雪丽想了想,又停了下来,站在原地将信件读完。

周渔给她道了歉,又写道:“你在信里问我,是否要选择去当演员。我没有跟你相处过,也不曾了解过南河电影制片厂,所以我并没有办法立刻给你任何建议。如果你愿意的话,我们可否能在你去制片厂学习表演的时候见一面?”

尤雪丽有点犹豫,她可以去征求一个陌生人的建议,可如果要见面,却有些不敢。她不知道周渔是男是女,是个什么样的人。

好在,她很快发现信封里还有东西,本来还以为是这次的投稿,可是拿出来一看,却是一张南州晚报,她慢慢打开,就瞧见了二版一整版的报道:“十万斤售罄――记蔬菜公司个体户周渔吴县之旅”,而配图是一张周渔的正面照片,上面,年轻的姑娘正冲着她微微笑着。

尤雪丽似乎一下子就记了起来,这不是那个在宿舍门口卖蘑菇的姑娘吗?她那会儿人就觉得这姑娘可真好看!

居然是她!

那如果是她,尤雪丽就觉得这见面没有什么障碍了,她几乎的欣喜地将信纸叠好装进了信封里,然后高高兴兴骑着车子上班去了。

她要立刻回信:她愿意!

倒是尤爸爸更愁了:你看看他闺女看了信之后,一会儿皱眉一会儿高兴的样子,这是个高手啊!

周渔哪里知道自己被人误会了。

她这会儿在给蘑菇批发门市部定装修――十万斤的合同签出来,自然够格开门市部了。更何况,他们今年还给南州预留了一万斤平菇。

对于这一万斤平菇,蔬菜公司管理菌菇的联营公司本想着是直接收过去,平均分给下属各门市部,不过周渔没同意。

这样做周渔最省事,只要把货送到就能拿到钱,但这已经是1982年了,蔬菜供应制度马上就要进行大幅度改革,买卖蔬菜也要变成市场经济。

到时候,所有的人都可以卖菜,蔬菜门市部会消失,农贸市场会兴起,谁想卖菜就能卖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