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2 / 3)

自然无从知晓,男子天生不会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后宅上,外头的事情,占了他绝大多数的心神。

所以,他回到立雪堂,见绿竹捧着彩漆方盒进来,说是绿锦堂江娘子送来,谢他昨日送她回去的时候,还愣了片刻,脑海里立刻划过那日朝她喊爹爹的小娘子,泛红的脸、含泪的眸,望着他的模样,又乖又怜人,那一瞬间,他真的有种自己又当爹又当未婚夫的感觉。

怎么说呢,啼笑皆非,但又觉得,那样哭着的小娘子,意外地招人疼。

陆则搁下笔,开口,“拿过来吧。”

绿竹将方盒捧过来,很快便出去了,陆则垂下眸,取了盖子,入目是最上层的桂花玉带糕,雪白的糕点,点缀着淡黄的桂花粒,一股淡淡的桂花香,夹杂着米糕的甜香。陆则一贯不喜甜,也难得被勾得起了点品尝的兴致。

尝了一口,自然是甜的,但又没那么甜,甜而不腻。

陆则咽下那一块,又取了第二块。

是挺甜的,但想到小娘子早上醒来,想起昨日的事,羞得恨不得在床榻上打滚,还要红着脸给他做糕点,末了眼巴巴送来,就觉得,若他不吃,岂不是太对不住那小娘子了?

37. 第 37 章 他比她想象的,还要更好……

陆书瑜的生辰过后, 天仿佛一下子冷了下来。

再过七八日,更是冷得人打颤。

这一日,江晚芙晨起后, 坐在梳妆镜前, 纤云和菱枝几个替她梳头时, 她从半开着的窗户望出去, 外头已看不大到什么绿了,倒是结了薄薄的霜。

今日难得天晴, 日头极好, 惠娘就在院里,催着几个丫鬟婆子, 将过冬要用的被褥和衣裳搬出来, 在院里晾晒。

吩咐罢, 进门后, 见江晚芙正望着窗外呢,走过去,问她早膳想用什么,主仆俩说过几句话。

江晚芙就朝惠娘道, “惠娘, 这几日你支些银子,去外头布庄买些缎锦, 寻个手艺好的铺子, 替父亲和夫人做几身冬衣。恐他们久未入京,不知京中严寒。”

苏州的冬天, 自然没有京城的冬天长,也不如京城的这样冷。因着她的亲事,江父继母和阿弟已经在进京的路上, 江晚芙虽和父亲不甚亲近,和继母更只是面上和气,但她是妥帖的性格,绝不会落人口舌。

惠娘听罢,很快明白过来,一口应下,“奴婢晓得了,娘子放心。”

江晚芙抿唇点头,又道,“再叫布庄送竹青、宝蓝、石青、月白的缎锦来,各一匹,底纹就选素色的,若有菖蒲团花的,也可要一匹。阿弟的衣裳,我们自己做。”

铺子里做衣裳,总没那样细致,倒不如她带着几个丫鬟婆子,自己做来得好。从前胞弟的衣裳,便也一直是她在做的。

惠娘又应下,很快就出去传话去了。

江晚芙用过早膳,就去福安堂给老夫人请安,隔着厚厚的棉帘,就听见庄氏欢喜愉悦的笑声,不知是遇见了什么好事。丫鬟打起棉帘,江晚芙踏了进去,和老夫人请过安,又与庄氏赵氏见了礼,“见过二舅母、三舅母。”

庄氏倒是一如既往的待她和气,“阿芙来了啊,快坐。”又叫婆子倒盏热牛乳给她。

江晚芙落座,却没瞧见陆书瑜,陆老夫人见她抬眼寻人,便道,“阿瑜昨日跟谢夫人去上香了,估计过几日才能回来。”

江晚芙闻言,倒是不觉得意外。谢家这位夫人,是谢三郎的生母,是京中出了名的贤良淑德,且对陆书瑜这个未过门的小儿媳,一直十分关照,怜她没有双亲,常常带在身边,视作女儿般,亲自教导。

陆家想着,陆书瑜迟早是要过门的,提早与婆母打好关系,日后进门,总是轻省些,且谢家家风清正,谢夫人也是个和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