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添点钱也给他。
除此之外,要求只有一条:从他这里买方子的,回头出摊时摊子上皆要挂一方“秦家”的招牌。
“这块招牌我们会找木匠制作,保管无法仿刻,届时主顾们会知晓,只有挂着这块牌子的摊位,所售的吃食才是正宗的。”
尤哥儿想明白后,连声感慨秦夏的好头脑。
“这法子好,有了这个,我们也不愁那些个回头客不认了。到时再让那些个学人精浑水摸了鱼,白占便宜。”
秦夏颔首,他要的正是这个效果。
这样一来,买方子的人也会意识到,自己得到的不仅是一个方子,还有固定的、已认可“秦家”招牌的客源。
如此何愁不挣钱?
再论要价,十五两的数目比尤哥儿想得要少。
公婆去世后,他们这一房分出来时也得了二十几两,到底是土生土长的县城人家,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那笔银子这些年一直没动,他和谢大海挣的慢慢往上添,为的是大儿子娶亲、幺哥儿出嫁,这么些年下来,攒了有四十两了。
纵然拿出一半买方子,不出几个月就能回本,天下再也没有这么好的事。
煮熟的鸭子就在嘴边,令人生怕下一刻就长翅膀飞了。
尤哥儿着急忙慌地去有人识字的邻居家里借了笔墨,交给虞九阙当场写好契书,彼此各执一份,只等去街道司画押盖印。
按照契书所写,年前先交五两定金,年后补齐余下的十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