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哪一天陶老太太还要作妖,舆论上自是站在迟晚这边的。

满朝文官最喜惹了陛下,让陛下给自己一顿廷仗,不管死不死,都落了个忠诚为国的名声,博直名有好处,所以很多官员哪怕惹了皇帝也愿意去做。

不在朝堂的那些名气在外的人,当地官员都不敢乱动。

就像那些世家大族,自诩世家出身,看不起皇族,看不起非世家的人,世家子弟,与他们的学生,站在大周朝堂之上。

朝堂上至少半数官员,都跟这些世家脱不了关系。

就算不是这样,单论这些人的名声,比如范家老太爷,现在大周年龄最大,名声最大的大儒,他不在朝堂,可他说出的每一句话,都被读书人奉为上谕,比圣旨都要遵从。

这样的人,皇帝见到都不敢端坐在皇位上,当然,要是皇帝发了狠杀了就杀了,但造成的影响太大,以后就别指望文人的笔下能写自己的好了。

并且禁得了一时,禁不了一世。

杀这样的人,皇帝要承受不小的后果。

这就是声名,好的名声,做了坏事,不到证据确凿,人家不觉得是你做的,反倒为你辩解,坏的声名,明明什么也没干,只要是坏事,脏水总能泼在身上。

不过恶名跟贤名都有用,像前身就是因恶名在外,要是她出了什么事情,人们自然会怀疑是虞九舟因不满杀人。

恶名不会让一个人莫名地没了,影响范围太大,但只要找到机会,杀了也就杀了。

而贤名,就算皇帝想杀这个人,都要考虑后果是否值得自己付出那么大的代价。

迟晚得有个忠正纯臣的名声,不说能有多大的用处,至少不会被一些莫须有的事情绊住手脚。